有人吃降壓藥一段時間后
發現血壓“恢復正常了”
就覺得是不是不吃藥也行了
還有些人會問:
“我這幾天沒吃藥,
血壓也還好,
是不是可以停了?”
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
擅自停藥
身體會發生什么?
一項較早發表于《研究生醫學》的醫學綜述[1]指出,突然停用降壓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血壓反彈,甚至“反彈得比原來還高”,醫學上稱為“反跳性高血壓”。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的一項臨床研究[2],對600多位“難治性高血壓”患者進行了短期停藥觀察,即使在專業監控、分階段停藥的條件下,仍有14%的高血壓患者在停藥過程中出現不適,約4%的人需要前往急診就診。盡管研究表明“短期停藥”在專業環境下總體風險可控,但這恰恰反映出一個現實:停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并嚴格監測血壓變化,切不可擅自嘗試。
有部分患者在停藥后并未立即出現血壓升高,但體內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已大幅上升,這意味著交感神經系統正在悄然激活,血管正在持續受壓,只是身體還沒來得及“報警”。[1]
停停吃吃
傷害可能更大
多項研究表明,24小時血壓變異性越大,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越高。[3,4]尤其是平均讀數看上去不高、但波動很劇烈的人,反而可能被誤判為“控制得不錯”,卻更容易在某次突發波動中發生腦卒中或心梗。
2024年發表在《美國高血壓雜志》的臨床研究[3]顯示:每增加2mmHg的短期血壓變異性,死亡風險就上升28%,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24%;而即使血壓均值正常,只要波動過大,風險仍然存在。
來自參考文獻[2]:
24 小時血壓變異與心血管風險圖解
2023年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志》的一篇綜述[4]指出,除了血管的直接損傷,藥效反復進入和退出體內,還會打亂血管緊張素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的平衡,增加反跳性高血壓的風險;而且高血壓患者若血壓波動幅度較大,即使平均血壓控制得當,依然可能面臨更高的心腦血管事件、腎病、癡呆等風險。
更深層的問題是:不規律服藥往往伴隨著更差的整體依從性,不僅影響降壓,還容易與飲食控制、運動、復查等其他治療措施一起松懈下來。2023年發表于《衛生保健》的一項大規模回顧性分析[5]顯示:每增加1%的服藥不依從率,美國每10萬人中將多出7.13例心血管死亡。
要想“減藥”甚至“嘗試停藥”
這些前提必須滿足
要不要考慮“減藥”或者“停藥”,前提條件非常苛刻。目前在臨床研究中,嘗試減藥最常見的情境,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類人群:
第一類是年紀較大、藥吃得太多的老年人。比如OPTIMISE研究就是一項針對80歲以上老年人的隨機對照試驗[6],這些人原本吃了至少兩種降壓藥,血壓已經控制在150/90mmHg以內。醫生評估后,有些人嘗試停掉其中一種藥,結果三個月后仍有超過85%的患者血壓維持在目標范圍。
第二類是部分年輕或中青年患者,在積極生活方式干預下取得顯著改善的人群。有系統評價[7]發現,在嚴格篩選后,有約四成患者在停藥6個月到1年內血壓仍維持正常,但超過兩年后仍能維持正常血壓的比例下降到26%。
那么,什么樣的人才有可能考慮停藥呢?幾個關鍵條件包括[7]:
· 原本服藥數量不多(例如只吃一種藥)。
· 血壓在停藥前至少連續幾個月都在正常范圍。
· BMI 較低,體重控制良好。
· 無明顯的靶器官損害(如心肌肥厚、腎功能異常)。
· 停藥后能配合頻繁監測,一旦反彈可以立即恢復治療。
所以,真正能考慮停藥的,是一類少數、明確篩選過、風險評估完整的人群。
控制血壓
是靠“堅持”
控制血壓不是靠“感覺”,而是靠“堅持”。
很多人栽在“以為自己沒事”,真正做到規范用藥的人,反而把心腦血管的大事穩穩拿下。
不擅自停藥,就是對健康最基本的尊重。
參考文獻
[1]Hubbell FA, Weber MA. Adverse effects of sudden withdrawal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Postgrad Med. 1980;68(2):129-33, 136, 138.
[2]Beeftink MM, van der Sande NG, Bots ML, et al. Safety of Temporary Discontinu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fficult-to-Control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 2017;69(5):927-932.
[3]Melgarejo JD, Patil D, Mena LJ, et al. Association of Variability and Hypertensive Loads in 24-h Blood Pressure With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Am J Hypertens. 2024;37(5):323-333.
[4]Sheikh AB, Sobotka PA, Garg I, et al.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Clinical Practice: Past, Present and the Future. J Am Heart Assoc. 2023;12(9):e029297.
[5]Gardezi SKM, Aitken WW, Jilani MH. The Impact of Non-Adherence to Antihypertensive Drug Therapy. Healthcare (Basel). 2023;11(22):2979.
[6]Sheppard JP, Burt J, Lown M, et al. Ef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Reduction vs Usual Care on Short-term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ged 80 Years and Older: The OPTIMIS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0;323(20):2039-2051.
[7]van der Wardt V, Harrison JK, Welsh T, et al. Withdrawal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J Hypertens. 2017;35(9):1742-1749.
[8]Hinton TC, Adams ZH, Baker RP,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Young People: Too Much Medicine or Appropriate Risk Reduction? Hypertension. 2020;75(1):16-22.
來源:科普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