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首創城發歷史的人,在某個瞬間,或許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曾經的那束“光”。
“人生苦旅踱步,終似一縷春風。”
光會消逝,風會吹走,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在昨天的一場突如其來的對話中,對方提到了環環對國央企的關注。環環解釋,適逢房地產行業的深度調整期,頭部國央企憑借資金優勢和政策支持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
不過,這一陣營也并非齊頭并進,內部的分化亦愈發顯著——第一梯隊展現出穿越周期的能力,但有些第二梯隊中的房企卻遇到了系統性難題。
首創城發算一個。
壹
2020-2023年間,首創城發的營業收入始終在250-350億元的箱體內震蕩,但歸母凈利潤卻上演了一波過山車行情:
2020-2023年,首創城發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72.6億元、356.29億元、253.76億元、256.97億元。但歸母凈利潤卻從2020年的10.53億元峰值,驟降至2022年的-9.5億元深淵,又在2023年反彈至13.94億元。
其背后玄機超過了我們對常規經營邏輯的理解。
2023年底,首創城發與母公司首創集團以99.68億元對價,將首創經中(天津)51%股權出售給經中合創。
這家接盤方實為"自家人"——經中合創由首創集團聯合其他幾家北京國企設立,當時首創直接持股40%。
通過手倒右手的財技,2023年首創城發的利潤得到了最大化調節——98.89億元投資收益直接覆蓋全年13.94億元凈利潤的7.1倍,成為扭虧為贏的核心引擎。
幸運的潮水終會退去,唯有實力的堤壩方能抵御行業下行的風浪。
根據2024年財報,首創城發營業總收入為165.79億元,同比下降35.5%;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虧損60.37億元,創下了近5年來的最大虧損。
貳
曾經的首創置業是北京市國資委所屬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有過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2002年在北京所有的國有企業里,其利潤曾經排名第一,并于2003年6月19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直到2015年,首創置業還以325.1億元的銷售額,位列行業第23名。
在2018年,首創置業曾經提出2018年“保750億沖800億元”、2019年突破1000億元、2020年實現1400億元的三年銷售目標。
激進擴張之下,結果卻背道而馳。
首創置業不僅與千億目標愈行愈遠,而且在2021年于港交所退市,成為首創城發全資子公司。
之后,一番內部資源整合之后,首創城發把目標確定為轉型城市運營商。
不過,從2024年財報來看,其轉型并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房地產開發收入占比仍達81.98%,毛利率-3.86%的虧本生意支撐著八成藥方,而城市更新、保障房等新業務貢獻有限。
這種轉型,目前來看,還是有點“新瓶裝舊酒”的味道。
截至2024年末,首創城發現金短債比僅0.75,148.7億元現金難覆蓋198.9億元的短期債務。
首創城發在嘗試多線突圍。
一方面,首創城發積極發行美元債,今年3月份的兩筆美元債合計9.5億,成為近年來首家完成大規模美元債發行的國有地產企業;另一方面,首創城發開始了資產重組之路——4月份,首創城發謀劃降奧萊業務板塊股權重組至奧萊控股。
不過,首創城發兩年內三度換帥,這個頻率超過了正常的企業迭代節奏,受到了業內人士的質疑。因為,這種高頻人事地震難免會打亂企業的節奏,戰略連續性的斷裂也容易導致資源的錯配。
比較巧合的是。新任董事長秘勇與總經理范書斌均出身財務系統,前者曾是首創集團總會計師,后者執掌首創置業財務十余年。
只是,如今他們面對的不是數字的騰挪空間,而是一場關乎國企榮譽的硬仗。
希望首創城發的前景,正如其總經理范書斌2023年在新年賀詞中引用的那句——“九層之臺,起于壘土”,
因為,當財務精英的“算盤”撞上行業寒冬,其命運早已超越了個體企業興衰,成為檢驗國企成色的試金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