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6日,孟良崮戰(zhàn)役結束后,華野部隊來不及打掃戰(zhàn)場就匆匆撤走,撤走時,張靈甫的尸體由六縱帶走,以便確定其死因的公正性和準確性,根據(jù)當年日歷,1947年農歷潤二月,到了5月份的時候天氣比較熱了,尸體腐壞程度嚴重,六縱請示上級后獲準就地下葬,當時華野六縱的宣傳科長吳強參與了張靈甫的下葬,建國后,吳強寫了《紅日》這部小說,宣傳了孟良崮的偉大勝利,也讓張靈甫間接跟著出了名。
根據(jù)吳強等人的回憶,抬運張靈甫尸體的華野六縱特務連走到今天沂南董家莊附近的時候,就地埋葬張靈甫的尸首,當時那個地方還沒有董家莊,董家莊是解放后人口增加,新成立的村莊,當年的地名還叫“野豬旺”,有的資料上是“野竹旺”。當年華野六縱政治部派人到了村莊,找到了一個農戶人家的一口棺材,也來不及挖坑,就把張靈甫的尸體埋進了存儲地瓜的窯子里,埋了一個小土包,堅立一個木牌,寫明是埋的是張靈甫。
關于埋葬張靈甫的細節(jié),在多部影視作品中有不同的演繹,比如有的電視劇中是買了農戶一副好棺材下葬,支前老農犧牲了兒子卻沒有棺材在大雨中痛哭;也有的電視劇是用裝炮彈的木箱做了一副簡易棺材,把青天白日勛章扔進去一起埋了。
根據(jù)我們正規(guī)史料記載,當時埋葬張靈甫的任務是由華野六縱政治部完成的,其中就包括宣傳科長吳強,也就是后來的小說《紅日》的作者。根據(jù)記載,當時做棺材是來不及了,部隊派人到了附近的村莊,找到了一戶姓張的人家,買了一口楸木棺材,就把張靈甫埋葬了。
后來有了網絡,網上開始了熱炒張靈甫抗日,就在網上看到了相關描述,說是華野部隊念其抗日有功,由華野六縱首長個人花了400大洋,買了一副楠木棺材,把張靈甫厚葬了。
網上的這樣描述,實際上是硬往自己的臉上貼金。先說400大洋,根據(jù)當時的情況,整個華野六縱也不一定有400大洋。華野首長不是國軍大官,沒有錢,更無法從自己腰包里掏出來400大洋。根據(jù)蒙陰孟良崮景區(qū)主任婁延成寫的書里,支付張靈甫的棺材,華野六縱向農戶支付了1000萬元北海幣。婁延成是蒙陰縣宣傳干部,后到景區(qū)當主任,查閱了大量的官方資料寫成了一本關于張靈甫的書籍。
孟良崮戰(zhàn)役的時候,周圍村莊是老根據(jù)地了,那個地方流通的貨幣是北海幣,華野部隊買東西支付北海幣,這就十分正常了,因為別的貨幣,比如中央幣,在這里流通不起來,沒人要,因為花不出去。至于今天網絡上說的銀元,在當時當然是硬通貨,但是特殊時期特定地區(qū),解放區(qū)還禁止買賣銀元等金銀物品,所以向農戶支付銀元的事情,也經不起考證。
1000萬北海幣相當于多少錢呢?購買力有多少?因為當時社會混亂,各解放區(qū)還流通各自貨幣,不好準確計算。1949年12月以后,北海幣不再流通的時候,是當年的發(fā)行的人民幣一元兌換100元北海幣,那么1000萬北海幣就相當于10萬人民幣,50年代初的10萬人民幣后來兌換新版人民幣相當于10元錢。在50年初前后物資匱乏的時代,1000萬北海幣也算是一筆巨資了。根據(jù)相關資料,1949年底,徐州地區(qū)一斤面粉的價格是1000元北海幣,一斤大米是1400元北海幣,一個雞蛋是200元北海幣,大家可以粗略換算,因為那時候各地區(qū)價格貨幣都不同,不一定能換算準確。
至于楠木棺材,那是皇家才能用得起的建材,就算今天在北京,也找不出來幾處楠木的建材。根據(jù)孟良崮山下大庵村90多歲的楊大爺回憶,在舊社會,孟良崮周圍能一年四季不用吃粗糧的人家,總共不超過4戶,吃飯都吃不上,那個地方的人也給自己置不起楠木棺材。
根據(jù)史料,下葬張靈甫是從農家買來的楸木棺材,楸木在舊社會也算是高級木材了,楸樹通體筆直,防水耐腐蝕,還能防蟲,在當時的沂蒙山區(qū),楸木是論斤買賣的,山區(qū)農民為自己準備一副楸木的棺材也是很難得,所以用楸木棺材埋葬張靈甫也算是對得起他抗日有功了。1993年在沂南董家莊調查疑似張靈甫的墳墓時,村民回憶在70年代時候挖土蓋房子,確實看到的棺材是楸木的。
今天網絡上那伙人宣傳是楠木棺材,是硬往自己的臉上貼金,因為他們也不知道當年當?shù)氐拈蹦疽菜闶敲F木材,因為楸木不夠硬,今天不是名貴木材,價格親民,以今天的人們眼光來看,楸木的材質對不起他們先人的身份,才在網絡上宣傳楠木棺材。
今天的網絡上,還大肆宣傳華野首長念張靈甫抗日有功,才厚葬張靈甫,這也是拔高自己,硬往自己的臉上貼金的表現(xiàn),讓今天的人們感覺當時的所有人都覺得張靈甫怎么著。根據(jù)有關資料記載,華野六縱抬走張靈甫是保證其身份的準確性,華野戰(zhàn)士對于埋葬張靈甫的意見也很大。因為張靈甫的部隊在臨沂掘了羅炳輝的墳,并毀壞侮辱了羅炳輝的遺體。華野六縱的前身是新四軍,羅炳輝是新四軍的高級將領,所以華野戰(zhàn)士對羅炳輝有感情,找到首長說張靈甫剛掘了羅司令的墳,這么埋葬他心理上過不去。
羅炳輝1915年從軍,參加過護國戰(zhàn)爭、東征、北伐戰(zhàn)爭等,無論是從年齡上還是革命資歷上,羅炳輝都是張靈甫的前輩。羅炳輝是1946年6月21日去世的,那時候全面內戰(zhàn)還沒有爆發(fā),說張靈甫是抗日名將,羅炳輝更是抗日名將,張靈甫是被日寇追著打的抗日名將,在大西南躲了不少年,羅炳輝是在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從延安到了蘇皖敵后根據(jù)地,一直在敵后與日軍作戰(zhàn),羅炳輝在與日軍作戰(zhàn)中,還獨創(chuàng)了梅花戰(zhàn)法。無論是資歷、戰(zhàn)功、身份、人情等各方面,張靈甫和他的部隊都不能掘了羅炳輝的墳,即便是部下作亂,以基本的人性,張靈甫也應該制止并保護羅炳輝的遺體。網上這些人把華野戰(zhàn)士厚葬張靈甫當成炫耀的事情,硬往自己臉上貼金,與羅炳輝的遭遇相比,張靈甫和他的后人,應該為張靈甫得到厚葬而更加羞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