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
2025年,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攜手中國美術館推出“中國美術館名作中的二十四節氣”,將最具文化特質和民族特色的二十四節氣與中國美術館藏經典名作相結合,“典藏活化”,講述經典作品和創作者背后的故事,普及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知識,讓新加坡民眾通過新媒體欣賞到中國美術館的經典美術作品。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卿,亦署倉碩,別號缶廬、老缶、苦鐵、大聾等,浙江安吉人,晚清民國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清末海派四大家”。其繪畫風格鮮明,具有濃厚的金石氣息,筆力雄健,設色濃艷,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推動了海派藝術以及中國近代繪畫的發展。
《枇杷圖》,花果四條屏之三,創作于20世紀20年代,為吳昌碩晚年作品。該作畫面布局前實后虛,前景一簇枇杷樹枝自右下至左側斜上萌出。枝干蒼勁有力,樹葉繁茂,枇杷果集中于枝干頭部指向上方。葉片與枇杷果顏色鮮明,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中景后景分繪兩脈遠山。中景山石在保留本體顏色的基礎上與后山顏色相掩映,進一步拉開空間關系。后山采用暖色薄墨,填補畫面上方的空間,平衡構圖,也營造出柔和的氛圍。畫面右側題詩一首傳達作者的創作心境:“五月天熱換葛衣,家家盧橘(枇杷的別稱)黃且肥。鳥疑金彈不敢啄,忍饑空向林間飛。壬戌秋,老缶年七十九。”詩書畫印相結合,多元地將畫作意境巧妙融合于一紙之上。
*中國美術館授權使用,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