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刷牙:以為刷得更干凈,實則磨損牙釉質
錯誤做法:認為 “用力橫刷” 才能去除牙漬,甚至使用硬毛牙刷加大力度。
潛在傷害:長期大力橫刷會導致牙齒頸部出現 “楔狀缺損”,引發敏感、冷熱刺激痛,嚴重時可能穿透牙釉質損傷牙髓。
正確做法:選擇軟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牙刷與牙齦呈 45° 角,小幅震顫),力度以牙刷毛彎曲 1/3 為宜,每次刷牙 2 分鐘。
用牙簽剔牙:看似快速清理殘渣,實則損傷牙齦
錯誤做法:飯后用牙簽用力剔除牙縫食物,尤其偏愛尖頭木質牙簽。
潛在傷害:牙簽尖端易戳傷牙齦,導致出血、紅腫、牙齦萎縮,甚至讓牙縫越剔越寬,增加牙周炎風險。
正確做法:改用圓頭牙線或沖牙器(水牙線),溫和清除牙縫殘渣,避免接觸牙齦時用力過猛。
長期用漱口水代替刷牙:以為殺菌更徹底,實則破壞菌群
錯誤做法:依賴漱口水 “殺菌”,甚至省略刷牙步驟,每天使用超過 3 次。
潛在傷害:漱口水無法去除牙菌斑和食物殘渣,長期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會破壞口腔酸堿平衡,導致口腔黏膜干燥、菌群失調,增加齲齒和潰瘍風險。
正確做法:刷牙是核心,漱口水僅作輔助(每天不超過 2 次),選擇無酒精、含氟或益生菌成分的溫和型產品。
冷熱交替刺激:以為鍛煉耐受力,實則損傷牙髓
錯誤做法:用冷水刷牙、吃完火鍋立刻喝冰水,或頻繁進食冷熱交替的食物。
潛在傷害:牙齒對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有限,頻繁刺激會導致牙髓充血,引發牙齒敏感、酸痛,長期可能誘發牙髓炎。
正確做法:刷牙用 35℃左右溫水,飲食間隔冷熱食物(間隔 10 分鐘以上),給牙齒適應時間。
咬硬物 / 開瓶蓋:以為 “牙齒夠硬”,實則暗藏隱裂
錯誤做法:用牙齒咬核桃、開啤酒瓶蓋、啃螃蟹殼等,認為 “鍛煉牙齒硬度”。
潛在傷害:牙齒表面可能出現肉眼難察的 “隱裂”,裂紋深入牙本質后會引發咬合痛,嚴重時導致牙齒斷裂或脫落。
正確做法:工具的事交給工具(如開瓶器、核桃夾),牙齒僅用于正常咀嚼,避免超負荷用力。
長期用單側咀嚼:以為 “方便省力”,實則導致面部失衡
錯誤做法:因一側牙齒疼痛或習慣,長期只用一側咀嚼食物。
潛在傷害:單側牙齒過度磨損,引發咬合紊亂;另一側牙齒因缺乏刺激導致牙齦萎縮、牙結石堆積;還會造成面部兩側肌肉發育不均,出現 “大小臉”。
正確做法:及時治療疼痛側牙齒,養成雙側交替咀嚼的習慣,發現面部不對稱及時就醫檢查。
睡前吃甜食后不刷牙:以為 “偶爾一次”,實則加速蛀牙
錯誤做法:睡前吃蛋糕、糖果后直接睡覺,認為 “早上刷牙就行”。
潛在傷害:口腔內的細菌在夜間活躍,糖分殘留會被分解產酸,持續腐蝕牙齒 8-12 小時,加速牙釉質脫礦,形成齲齒(蛀牙)。
正確做法:睡前 1 小時避免進食甜食,若吃后務必刷牙 + 用牙線清潔,或至少用清水漱口(但不能替代刷牙)。
過度使用牙線 / 暴力操作:以為 “越干凈越好”,實則損傷牙齦
錯誤做法:用力將牙線 “鋸” 進牙縫,或頻繁清潔同一牙縫至出血。
潛在傷害:牙線使用不當會劃傷牙齦,導致牙齦退縮、牙縫變大,甚至引發感染。
正確做法:取約 45cm 牙線,纏繞雙手食指,輕輕將牙線滑入牙縫(勿用力下壓),呈 “C” 型貼合牙齒側面上下滑動,每個牙縫清潔不超過 3 次。
使用過硬的牙刷 / 粗顆粒牙膏:以為 “去污更強”,實則磨損牙齒
錯誤做法:偏愛硬毛牙刷或含粗大摩擦劑的牙膏(如活性炭牙膏),認為 “去漬效果更好”。
潛在傷害:硬毛牙刷和粗顆粒會加速牙釉質磨損,導致牙齒表面變粗糙、透明度下降,甚至暴露牙本質引發敏感。
正確做法:選擇標注 “軟毛” 或 “中軟毛” 的牙刷,牙膏優先含細膩摩擦劑(如二氧化硅),美白牙膏每周使用不超過 2 次。
隨意拔除 “無癥狀智齒”:以為 “早晚要拔”,實則增加風險
錯誤做法:聽說 “智齒遲早要拔”,未經檢查就要求拔除完全正常的智齒。
潛在傷害:正常萌出、咬合良好的智齒無需拔除;盲目拔除可能損傷下牙槽神經(導致下巴麻木)、引發術后感染,或影響鄰牙穩定性。
正確做法:先拍口腔 CT 評估智齒位置,若無癥狀(不發炎、不頂鄰牙、咬合正常),可保留觀察;若反復發炎或阻生,選擇正規醫院拔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