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管理學國際博士項目學術沙龍(第三期)在安泰A303如期舉行。本次活動以“技術驅動下的管理創新和變革”為核心議題,邀請五位來自交大安泰信息、技術與創新系的資深學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并與DBA學員們展開學術對話。
1
學術使命:架接學習與研究之橋
項目學術主任、信息、技術與創新系系主任羅繼鋒教授在開場中指出,學術沙龍旨在推動DBA學員從結構化課程學習向創新性研究過渡,通過跨學科、跨行業的深度互動,聚焦關鍵研究問題。他強調,沙龍不僅是師生交流的平臺,更是激發學術靈感、探索理論邊界的“思想實驗室”。
2
學者聚焦:前沿研究與學術貢獻
馬鐵駒 教授
交大安泰特聘教授、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
——技術變革與能源系統分析:聚焦碳中和路徑創新
馬鐵駒教授的研究以“技術變化與能源系統分析”為軸心,深度融合能源系統建模、管理決策與復雜系統理論,在碳中和路徑分析、車網互動等領域形成兼具學術深度與實踐價值的成果。馬老師介紹了不同新能源汽車能源鏈(純電動汽車(BEV)、氫燃料電池汽車等)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量化對比。研究發現,從平準化成本看,純電動汽車(BEV)最經濟,氫燃料電池汽車在極端環境和重卡等應用場景上有著自己的優勢。馬老師的研究為政府制定碳中和政策提供成本效益分析工具,同時助力企業評估新能源技術投資風險,優化產能布局。
馬老師還從復雜技術系統演化視角出發,將網絡科學方法應用于解析中藥方劑近兩千年的演化,發現與現代技術變化顯著不同的是:方劑演化過程中,其核心元素基本保持不變,而現代技術的發展則主要源于核心元素的更替。文章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凸顯“以科學解構傳統,以創新賦能未來”的研究格局,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謝露群 副教授
交大安泰信息、技術與創新系
——跨學科視野:從文科思維到數據科學的范式跨越
作為《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國際商務研究雜志頂刊)的前編委,謝老師以文科底蘊為根基,深度融合數據科學與管理理論,其研究彰顯“人文洞察+技術實證”的雙重優勢。主要方向包括:1)企業創新影響因素:例如解析大客戶依賴對知識搜索廣度的抑制作用、研發團隊性別多樣性對創新效率的提升效應、CEO性格特征(如風險偏好與開放性)對企業戰略決策的深層影響;2)跨國商業動態:揭示外資企業在華選址的區位偏好,探索中國跨國企業動態能力(如技術吸收、資源重構)的形成路徑與全球化競爭策略。
謝老師的研究賦能企業全球化與創新管理,為跨國企業的選址、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論指導。
劉佳璐 助理教授
(上海市白玉蘭人才計劃)
信息、技術與創新系
——技術驅動的社會變革與管理決策
劉佳璐老師聚焦管理信息系統領域,圍繞兩大核心問題展開研究:1)科技如何改變社會?探究大模型對企業生產力的提升效應與利潤創造潛力;分析大模型對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沖擊(職業替代風險、貧富差距擴大可能性)。2)如何有效利用科技?解析企業部署AI后員工使用行為的矛盾性(抗拒vs.協同),提出“人機共決策”優化框架。其研究成果發表于《Management Science》(管理科學)、《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信息系統研究)等國際頂刊。
劉老師指出,研究發現: 80%的人的10%工作可被AI替代,19%的人的50%工作可被替代。工作越自動化越容易被AI替代,成為專家才不容易被替代。
魏煊 副教授
交大安泰特聘教授、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
——十五五國家數字戰略下的人機協同決策系統
魏煊老師的研究以“人工智能驅動的社會計算決策”為核心,構建“人(個體行為)-智(智能體仿真)-群(群體互動)”融合框架,推動人工智能從工具屬性向戰略決策資源轉型。研究涵蓋:1)社會計算決策優化:解決信息噪聲(虛假新聞、操縱性內容)、場景復雜性與干預失效(個體-群體行為耦合)問題;2)政策建模與算法創新:通過人機混合智能模型,支持公共衛生、數字治理等領域的科學決策。魏老師的研究成果發表于《MIS Quarterly》(管理信息系統季刊)、《INFORMS Journal on Computing》(運籌學與管理科學研究協會計算雜志)等頂刊。
魏老師指出,通過人機協同的異質性建模,可以顯著提升信息甄別的質量(社交媒體異常信息檢測提升7%,財務舞弊檢測提升14.3%)。在公共衛生領域,研究揭示高收入國家捐贈46%疫苗可顯著抑制疫情反彈。此外,魏老師還現場演示了自己開發的智能體助教,能夠快速精準解答課程知識點。
徐海峰 副教授
(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
信息、技術與創新系
——人工智能驅動的跨領域創新
徐海峰老師的研究以“問題導向、方法多元、價值落地”為特色,采用計算實證分析、實驗室實驗、田野實驗、機器學習與案例深度解剖相結合的方法,聚焦人工智能、社交媒體、電子商務、智慧醫療和互聯網金融。他目前擔任國際學術期刊《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信息系統雜志)的客座副主編和《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數據庫管理雜志)的編委。研究成果發表于《MIS Quarterly》(管理信息系統)、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信息系統研究)、《Journal of Marketing》(市場營銷期刊)等國際頂刊。
徐老師分析了共享經濟生態效應:揭示共享住宿(指通過互聯網平臺將個人或家庭的閑置房源出租給旅行者的住宿方式)對社區噪音污染的溢出效應,提出平臺責任分配模型。在數字營銷方面,徐老師指出銷售人員的聲音會影響顧客的購買行為,有感染力、活躍的聲音吸引新客戶,而老客戶更傾向于沉穩的聲音。為企業定制聲音營銷策略(如廣告音調與節奏優化)提供了理論基礎。
3
學術互動:深度研討與思想共振
學術沙龍后半程,參會師生圍繞分享的研究主題展開自由研討。學者們從理論框架、方法論創新到產業應用層層剖析,DBA學員則就論文選題、研究設計等問題與教授們深入交流。
本次活動共有15名未匹配論文導師的DBA學員參與,“理論與實踐的強聯合,看到嚴謹的學術框架如何直擊產業痛點。這場沙龍徹底刷新了我們對學術研究的認知!”參與沙龍的學員感慨道。“單點突破固然重要,但系統思維才是解決復雜問題的密鑰。”一位DBA學員坦言。學員們普遍認為,沙龍“既有方法論的高度,又有工具箱的厚度”——做研究,既要攀登理論高峰,也要觸摸大地溫度,這才是DBA人的底色。
咨詢電話:021-52301020
*開學時間:2025年8月,2026年1月
*面試時間:第三批 6月16日
編輯:Sisi & 美娜
閱讀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