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有大行及招商銀行率先降息后,5月21日,又有8家股份制銀行宣布下調存款利率,其中3年期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調25個基點,活期存款利率接近零利率水平。與此同時,多家銀行同步降低了大額存單產品的利率,全面進入“1時代”。
新一輪降息潮已經開啟,對理財市場影響幾何?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將進一步引發“存款搬家”現象,理財市場的存款替代效應也將顯著增強,尤其是短期限理財產品(如現金管理類和純債類產品)將成為主要的資金承接工具。然而,隨著存款利率的下調,銀行理財產品等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收益率也將面臨下行壓力。
投資者急尋“存款替代”
5月20日,國有六大行及招商銀行同步下調了存款利率。其中,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05%,距離零利率僅一步之遙。與活期存款利率下調相對應,1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已降至0.95%,全面邁入“1時代”。
5月21日,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8家股份制銀行“接力”降息,普遍對6個月、1年期、2年期定存掛牌利率下調15個基點,3年期、5年期定存掛牌利率普遍下調25個基點。
調降后,8家股份制銀行整存整取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掛牌利率分別降至1.15%、1.2%(民生銀行為1.15%)、1.3%、1.35%。
存款利率此輪調整后,儲戶該何去何從?
多位來自上海的儲戶向記者反映,隨著存款利率持續走低,他們正在重新思考這部分存款資金的投向,打算關注一些收益表現較好且風險相對適中的理財產品。
其中一位90后投資者對記者表示,利率下調幅度確實很大,手頭的50萬元如果再存三年,按照降息25個基點來計算,三年的利息收入會減少3750元,并不劃算。相比之下,直接購買短期限理財產品,收益率可能相當,而且流動性也更強。
“存款利率下調后,我明顯感覺到客戶對理財產品的興趣增加了。”一家股份行某支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以前很多客戶覺得存款最省心,現在定期存款利率都不到1.5%甚至不足1%,不少儲戶來咨詢短期限理財產品。”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在存款利率和各類資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投資者應盡快調整好投資心態,降低對投資收益的預期。投資者如果追求穩健收益,可以在存款之外,適當配置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貨幣基金以及國債等產品。
隨著存款利率的持續下行,以及居民預期的逐步改善,資本市場和理財市場的吸引力有望進一步提升。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指出,新一輪存款降息將會增加銀行攬儲的難度,反之,銀行理財等低風險資管產品有望迎來更多增量資金。
“存款搬家”趨勢將增強
每次降息潮來襲時,理財市場通常會因與存款的比價優勢而成為投資者的“存款替代”首選。今年4月,多家中小型銀行就已經率先下調了存款利率,將掛牌3年期或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多數調降至2%以下,由此推動存款產品的收益率性價比不斷降低。相比之下,理財產品憑借其波動較小、收益穩健的特性,吸引了眾多中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
據普益標準數據,經歷過一季度規模回落后,理財市場4月、5月規模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在4月單月,理財市場規模增長就已超過萬億元,進入5月后規模仍在持續攀升。截至5月中旬,理財市場規模突破31萬億元大關。
“多家銀行存款利率普遍降至2%以下,與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存在較為明顯的利差,促使部分存款資金流向理財市場。”普益標準研究員石書玥表示,同時,債券市場利率在階段性修復,推動了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上升,其吸引力也隨之增強。
記者注意到,短期限理財產品成為主要承接工具。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5月20日,固收類、現金管理類產品存續規模分別突破23萬億元、7萬億元,較一季度末均增長8個百分點左右。其中,每日開放型理財產品占總規模的比重為三成,每日開放型及1個月(含)以下占到半數。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稱,短期理財產品之所以受到投資者的廣泛歡迎,關鍵在于其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以及相對可控的風險,這與當前投資者對資金靈活性的追求高度契合。在利率不斷下行的市場環境中,短期理財產品能夠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避免因長期資金鎖定而可能面臨的收益損失。
此外,存款利率下調,將推動資金流向非銀機構。中金公司分析師林英奇指出,本次存款利率下調是近幾年幅度最大的一輪,調整后1年期存款掛牌利率首次下降至1%以下,需要關注存款降息后流向非銀。
“金融脫媒不僅導致債市利率下行的‘資產荒’,也導致銀行存款流失的‘負債荒’,一方面將導致銀行流動性指標承壓,另一方面同業負債利率高于存款導致息差下行。”林英奇提示,緩解上述現象,有必要繼續推進理財產品“真凈值化”,減少非銀產品對銀行存款的吸引。
收益率有下行壓力
盡管“存款搬家”推動理財市場規模增長,但在銀行存款利率下行過程中,銀行理財產品等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收益率也可能會面臨下行壓力。一位理財公司固收人士對記者表示,理財機構可能會調整資產配置,減少對高息存款的依賴,增加對債券、同業存單等資產的配置,以優化投資組合。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與市場利率密切相關,存款利率的下調會直接影響理財產品的收益水平。”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分析稱,“預計未來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將繼續下行,投資者需要更加關注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征。”
記者注意到,固收類理財和現金管理類理財收益率表現有所分化。
固收類理財產品高于存款。普益標準數據顯示,4月份債券市場整體表現強勁,推動固收類產品的收益在近3個月和近6個月期間均有所增長。全國銀行理財市場固收類產品在過去3個月的投資收益達到0.50%,較上月提高了6個基點;過去6個月的投資收益為1.26%,較上月提升了5個基點。
但長期來看,接受記者采訪的固收人士稱,整體來看理財市場的底層資產收益將進一步下行,以債市為例,未來將整體呈現小幅波動下行的走勢,理財收益率中樞或仍將面臨下行壓力。
此外,受底層資產收益率下滑影響,現金管理類產品收益率也在走低。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為1.51%,較前一月環比下降9BP,較基期下降130BP(2021年12月)。
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底層資產主要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債券、大額存單等。多家銀行在下調定期存款利率的同時,也同步降低了大額存單產品的利率。目前,大額存單產品即將全面進入“1時代”,1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已降至1%水平,而針對特定客戶的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也降至1.5%左右。
與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類似,Wind數據顯示,貨幣基金的收益率也在持續下滑,正逐步接近1%的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余額寶和理財通收益率已降至1.33%左右(5月21日)。年初時,余額寶收益率曾一度跌破1.2%。隨著各大銀行存款利率的接連下調,貨幣基金收益率再度下破1.2%似乎也指日可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