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達摩財經
2024年,中國民營銀行行業呈現出顯著的“冰火兩重天”格局,頭部機構與中尾部銀行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分化成為貫穿全年的核心關鍵詞。
作為行業“雙巨頭”的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憑借龐大的用戶生態和科技能力,資產規模合計超1.12萬億元,占據全行業總資產的半壁江山。
其中,微眾銀行以6517.76億元的資產規模和109.03億元的凈利潤穩居榜首,顯示出較強的盈利能力。網商銀行則以服務小微企業的定位實現營收增長13.71%,但受風險撥備增加和成本上升影響,凈利潤有所下滑。
在盈利能力方面,一些民營銀行通過優化業務結構、加強風險管控等措施,盈利能力保持穩定,甚至有所提升。然而,另一些民營銀行卻因業務拓展困難、不良資產增加等因素,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經營壓力不斷加大。
相比之下,中小民營銀行普遍陷入盈利能力下降的困境。這些尾部銀行在攬儲成本高企、資產質量惡化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通過引入地方國資股東(如裕民銀行、新安銀行)以緩解資本不足和治理問題,但轉型效果尚待驗證。
行業共性挑戰同樣嚴峻。民營銀行2024年平均凈息差為4.11%,雖顯著高于商業銀行1.52%的平均水平,但較上年末持續收窄,疊加負債成本居高不下,利潤空間被持續壓縮。與此同時,資產質量承壓明顯,全行業不良貸款率從2023年的1.55%升至1.66%,部分銀行撥備覆蓋率逼近監管紅線。
第二梯隊分化
在銀行業整體下行的大環境下,民營銀行蒙眼狂奔的姿態已經一去不返。即使作為頭部的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也難以實現業績雙增。
在民營銀行的第二梯隊中,資產規模超千億的蘇商銀行、眾邦銀行和新網銀行,業績表現各不相同。蘇商銀行在這三者中獨樹一幟,實現了營收與凈利潤的雙增長,2024年其營收達到50.01億元,同比增長9.55%,凈利潤為11.59億元,同比增長9.86%。
眾邦銀行與新網銀行的財務表現則形成戲劇性反差。前者在營收同比下降6.21%至18.12億元的背景下,凈利潤逆勢增長26.17%至5.11億元,而新網銀行雖營收大漲16.05%至63.7億元,凈利潤卻同比下降19.7%至8.11億元。
這種背離的核心密碼隱藏在兩家銀行的信用減值處理策略中:眾邦銀行通過大幅縮減信用減值損失37.22%至3.88億元實現利潤釋放,新網銀行則因信用減值損失激增40.85%至41.07億元拖累盈利表現。
聚焦具體經營脈絡,眾邦銀行的營收下滑主要源于投資收益銳減19.36%,這在全行業強化投資布局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特殊。盡管成本收入比攀升至36.69%,但得益于風險撥備的大幅縮減,該行仍維持了資本充足率10.67%的運營狀態。
反觀新網銀行,其營收增長由利息凈收入與投資收益雙輪驅動,合計貢獻逾11億元增量,但受制于資產減值準備的激增,最終利潤空間被顯著壓縮。
值得注意的是,在資產質量方面,新網銀行雖將不良貸款率微降至1.69%,撥備覆蓋率卻同步下滑至183.49%,顯示出風險抵補能力的邊際弱化。
這兩家銀行資本充足率均低于12.24%的行業均值,折射出第二梯隊民營銀行普遍面臨的資本補充壓力。在頭部機構持續領跑、尾部銀行艱難求存的行業格局下,中游陣營正在通過差異化的財務策略尋求突圍,但信用風險管理的平衡仍是決定其發展質量的關鍵命題。
降息潮下壓力更顯
2024年,對民營銀行來說,是個有點特殊的年份。從2014年成立至今,民營銀行行業已經走過整整十個年頭。從目前狀況來看,民營第二個十年將趨于嚴峻。
5月以來,已有振興銀行、三湘銀行、華通銀行等多家民營銀行下調存款利率,下調幅度約為10-20個基點,涉及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存款產品等。有銀行出現了利率“倒掛”現象,即5年期定存利率低于3年期定存利率。
事實上,民營銀行的凈息差水平遠高于其他類型的銀行金融機構,但已呈現出明顯的下行趨勢,所以需要降低負債端的成本進一步穩住息差,其凈息差的優勢已相對減弱。
回首過去十年,民營銀行的發展展現出別樣風景。有著互聯網銀行屬性的民營銀行,借助金融科技賦能的數字化運營模式,實現了比傳統銀行更耀眼的成長,以較低成本獲客與運營。
這也意味著,民營銀行之間產生差距的最根本原因,與其股東方有著高關聯影響。
依托互聯網巨頭的民營銀行,如微眾銀行,總資產年復合增長率超50%;網商銀行憑借阿里電商生態,十年貸款規模狂飆40余倍。反觀那些以產業資本為主導的同行,華通銀行總資產十年僅增長8倍,裕民銀行數據出現斷檔,三湘銀行因本地制造業依賴過重致非息收入驟降15.5%。
在產品創新方面,聚焦長尾客群成為互聯網銀行的制勝策略。以微眾銀行"微粒貸"為代表的現象級產品,通過精準覆蓋個人與小微企業的碎片化需求,驗證了數字化信貸模式的市場穿透力。
但隨著市場飽和壓力顯現,單純深耕消費貸已難以支撐持續增長,行業集體將戰略重心向個人經營貸及小微企業貸傾斜,試圖在維持基本盤的同時培育新增長極。
這種轉型恰逢傳統金融機構加速下沉的沖擊。民營銀行引以為傲的線上獲客渠道,正與大型銀行數字化服務形成客群重疊。疊加行業息差持續收窄、風險防控難度上升等壓力,市場競逐已從單純的產品創新演變為綜合運營能力的較量。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