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航拍俯瞰古柏掩映下的千年驛道,RTK測量儀定位明代藩王墓精準坐標,數字化技術將石窟造像鐫刻的唐宋風韻永久存檔……當科技與歷史在蜀地山水間相擁,以制度保障與技術創新驅動的文物普查工作實踐正在徐徐鋪展。
目前,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已進入實地調查攻堅收尾階段,近日,國家文物局組織2025年度“當一天普查員”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基層行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四川,記者用鏡頭捕捉普查隊員在田間地頭、山野河岸實地調查的鮮活片段。
在廣元市劍閣縣翠云廊路段,原108國道舊址被列為“四普”新發現文物點。普查隊員正在將文物保護單位安全責任公示牌牢固安裝在樹上,牌面清晰標注了文物名稱、級別、行政主管單位和直接責任人等內容。廣元市建立“發現即保護”工作機制,對新發現文物設立文物保護標志,建立“安全責任人+點長制”雙重管理體系,實現“普查一處、保護一處”動態覆蓋。
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音寺,普查隊員正在進行數字化采集、古建筑繪圖等工作。反映文物實際情況、周邊環境、損傷病害的現狀圖、現狀照片、三維掃描以及傾斜攝影等信息匯集成一整套高質量的文物數字檔案,采集成果將直接應用于壁畫保護等工作,在文物普查中不斷提升文物保護水平。同時,古建筑群旁兩排展板有序陳列,“本次普查對新津有哪些重要意義”“社會公眾如何支持和參與文物普查工作”等“十問十答”,生動、系統地向公眾展示文物普查工作成果和“四普”政策要求。
明弘治三年《觀音寺福田界至記》造像碑為“四普”中新發現文物點位,位于清末重建的龍祖殿內,因碑面與隔墻相距較近,致使碑文長期未被發現。碑文記載了觀音寺鼎革遷變、福田擴張等歷史信息,為研究明代佛教發展和佛寺建設提供了新材料,對碑文的研究目前已列入相關研究課題并形成階段性成果。成都市堅持文物普查與文物研究相結合,加強普查成果整理和價值研究闡釋,不僅為學術研究注入新活力,更通過成果轉化與展示,推動城市歷史文脈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在進行城市規劃地塊的常規文物勘探過程中,明代蜀端王陵得以重見天日。除全面落實“先考古、后出讓”制度外,成都市文物部門積極對接規劃部門,率先實行文化遺產保護“容積率”獎勵政策,規定“在滿足安全、城市設計容量、風貌管控要求下,規劃確定保留的文保單位、文物建筑、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和工業遺產建筑不計入容積率、不計入建設密度”,有效規避了城市建設項目范圍內因發現歷史文化遺存而影響其建設指標的情況,調動了地方政府、建設單位保護文物的積極性,實現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普查隊員正在對中晚唐時期的唐家溝摩崖造像進行拍照記錄,這處點位的發現離不開附近村民提供的線索。在資陽市安岳縣,群眾熱心支持、參與文物普查的情況并非個例。當地大多數中小石刻分散隱匿于群山環抱、草木掩映的幽僻之處,正因如此,普查隊員充分依靠鄉鎮(街道)、村(社區)和群眾的力量,每到一個村社都主動聯系村社干部,廣泛走訪群眾,摸排文物線索,并以文物普查為契機,邊普查邊普法,通過召開“院壩會”等方式,宣傳文物普查、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及相關法律法規。
瀘州市敘永縣江門鎮永寧河畔,普查隊員在清理曹公祠摩崖造像周圍的淤泥雜草,相隔不遠的河岸邊留有纖夫拉船石絞盤等漕運遺跡。曹公祠主龕門楣旁散落石對聯殘件,題刻“蛟龍窟宅奠”“夷庚”等字樣,與明代楊慎詩作《讀景川侯曹公(震)開河碑》詩句相呼應,實證了曹公祠摩崖造像為紀念曹震而建。永寧河江門峽段漕運遺跡的發現,為明代將軍曹震疏浚河道、打通西南水運要道提供實物佐證,填補了明代水利工程實物史料的空白,也為研究當地漕運史提供支撐。
(圖文來源于“國家文物局”,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