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彧淼、楊冬晨
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為“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5月21日,嘉興秀洲區發布生物多樣性監測成果,多類生態環境指示物種的發現與系統性保護實踐,印證了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穩步躍升,展現了區域內生物多樣性的“家底”,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鮮活的地方樣本。
為提升生物多樣性監測能力,2024年以來,秀洲區啟動了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建設項目,在銀杏天鵝湖和運河灣濕地等區域布設了12個監測點位,實現鳥類和水生動物的實時動態監測,積累了大量影像數據,為物種識別和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持。
“通過自動視頻監測和傳統人工監測相結合的方式,積累了大量數據,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管理提供了全面支持。”秀洲區生態環境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4年底,自動視頻監測系統共獲得獨立有效照片24049張及視頻,識別到的鳥類7目8科9種,其中黑天鵝種群數量最多,占比達85.22%,白骨頂、鷺、鷗等也較為常見。水生生物監測中,魚類識別頻率最高,占比達99.98%。
在人工監測方面,共記錄了鳥類12目33科57屬81種。兩棲動物監測發現4科5屬6種,金線側褶蛙為優勢種,澤陸蛙和中華蟾蜍較為常見。蝴蝶監測發現5科11屬12種,寬邊黃粉蝶和東方菜粉蝶為優勢種,柑橘鳳蝶、直紋稻弄蝶等也較為常見。此外,監測還發現浙江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16種,如短嘴豆雁、紅頭潛鴨、戴勝和棕背伯勞等。浮游生物方面,在運河灣濕地公園、秀湖和天鵝湖等9個采樣點進行了詳細的浮游生物調查,共調查到浮游植物123種,隸屬于7門、74屬,其中綠藻門物種數最多,其次是硅藻門和藍藻門。共調查到后生浮游動物61種,包括橈足類23種、輪蟲21種、枝角類17種。
近年來,秀洲區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通過開展全域重點物種生物多樣性調查,摸清秀洲生物資源底數;通過嚴厲打擊非法捕獵、制售野生動物及其制品以及電魚、毒蝦等違法犯罪行為,對生物資源破壞類案件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追償等,保護生物資源;通過建設生態廊道、修復濕地生態,不斷提升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開展入侵物種綜合治理等,維護本地物種生境。
“此次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不僅摸清了區域內生物多樣性的‘家底’,也為后續保護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通過建立生物多樣性數據庫,能夠更好地監測物種動態變化,及時發現潛在的生態風險。”秀洲區生態環境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果的發布也有利于提升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識,鼓勵更多人參與到生態保護行動中來。
據悉,秀洲區將以此次成果為基礎,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計劃通過完善城市規劃、優化生態格局、實施生態修復等措施,秀洲區將為野生動植物創造更加適宜的生存環境,同時加強執法監管,嚴厲打擊破壞生物多樣性的違法行為,確保生態環境安全;在公眾參與方面,通過舉辦科普活動、開發生態旅游線路等方式,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