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神奇的“東方樹葉”,全球三大飲品之一。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
5月21日是國際茶日。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茶園面積穩定在5000萬畝左右,2024年茶葉產量達到370多萬噸。
2025年3月25日,茶農在杭州西湖龍井茶園里采摘明前茶嫩芽(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龍巍攝)
從“人在草木間”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煙火氣,再到“客人來了泡杯好茶”的好客知禮……融入華夏文明基因的茶,與國人已相伴千年。
一杯好茶,不僅給人帶來生活的美好享受,還承載著經濟、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價值。讓我們一起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4月26日,在重慶市綦江區石角鎮新農村,采茶姑娘在茶園內采摘鮮茶葉。新華社發(李曉果 攝)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初夏時節,河南信陽浉河區浉河港鎮。文新茶村入口處,車輛一早就排起長龍。
在萬畝茶海拍照打卡、品嘗信陽毛尖冰激凌、體驗非遺炒茶技藝……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這家相當于140個足球場面積的國家4A級茶主題景區,吸引了超過16萬人次游客。
文新茶村由河南信陽文新茶葉有限責任公司打造。圍繞信陽毛尖這塊“金字招牌”,公司成為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研發、旅游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
越來越多當地人吃上“茶葉飯”。僅文新茶村,就帶動周邊10多個村、4000余農戶、2萬多人受益,茶農戶年均增收超過3萬元。
近日在河南信陽浉河區,茶農在茶園中勞作。 新華社記者 古一平 攝
廣東英德構建服務英德紅茶全產業鏈的標準化示范體系,2025年英德紅茶綜合產值有望突破100億元;浙江安吉黃杜村通過種植白茶致富后,捐出的“白葉1號”茶苗在貴州、四川、湖南等地茁壯成長……
放眼大江南北,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美好畫卷徐徐鋪展。
——一杯好茶蘊藏“科技密碼”
何謂好茶?圍繞一杯好茶,廣大茶葉科技工作者創新不停步:
育成和推廣“中茶108”“保靖黃金茶1號”“中茶302”等多元化茶樹新品種,打破茶葉產品同質化的局面;
創新綠茶、紅茶、烏龍茶、茯磚茶、青磚茶、茉莉花茶特征性香氣、滋味定向調控新技術;
創新茶葉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制出特色風味速溶茶、功能性固體飲料等多元化茶葉新產品,滿足年輕群體消費需求;
研發田間作業管理與采摘裝備、茶葉在制品在線檢測等技術與裝備,名優茶機械化加工率達到90%以上,提高效率的同時也節約生產成本……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王新超告訴記者,茶葉科技將從提升種業創新能力,強化茶葉高效綠色安全生產技術研發,開發多元化、便捷化茶產品等方面發力,更好賦能茶產業發展。
——一縷茶香傳承中國文化
行走在祖國各地,處處能感受到一縷茶香里的深厚文化底蘊:
云南景邁山大平掌古茶林一景(無人機照片,2023年9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胡超 攝
云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作為茶類遺產,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武夷巖茶、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碧螺春、安吉白茶、恩施玉露、鐵觀音、富春茶點等制作技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一縷茶香,也沿著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飄”向世界。如今,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茶,超過20億人飲茶。世界三大飲品之一的茶,逐漸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文化符號。
在這個屬于茶的節日里,一起品茶吧!
策劃:陳芳
記者:古一平、胡璐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中國的茶葉產業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消費國與出口國,其茶葉產業已形成覆蓋種植、加工、流通與文化傳承的完整體系。截至2025年,全國茶園面積突破5300萬畝,茶葉總產量達370萬噸以上,全產業鏈規模預計突破1.13萬億元,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這一產業格局的形成,既依托于中國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也離不開科技創新與政策引導的雙重驅動。
從地理分布來看,中國茶葉種植呈現“四大茶區”格局。西南茶區涵蓋云南、貴州、四川及西藏東南部,以大葉種紅碎茶、普洱茶等品類聞名,其復雜地形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為茶樹提供了天然的生長優勢;華南茶區覆蓋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及臺灣,年均氣溫超20℃,年降水量達1200-2000毫米,孕育了烏龍茶、紅茶等優質茶類;江南茶區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長江中下游南部地區,以綠茶、紅茶、烏龍茶為主,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3;江北茶區則位于長江中下游北岸,以綠茶生產為主,盡管年降水量較少,但部分山區微域氣候仍能產出六安瓜片、信陽毛尖等名茶。四大茶區通過差異化發展,共同構建了中國茶葉產業的地理版圖。
技術創新與數字化轉型正深刻改變茶葉產業的生產模式。在種植端,衛星遙感與區塊鏈技術深度融合,浙江安吉等地已實現20萬畝茶園的數字化建檔,通過智能設備實時監測負氧離子濃度、溫濕度等關鍵指標,茶農可遠程完成科學管控。例如,云南古樹茶通過數字化建模使品質穩定性提升40%,而安溪鐵觀音第六代智能化生產線則通過AI驅動的自動化流程,將單日產能提升50%,同時降低品質波動率40%。在加工環節,區塊鏈溯源技術已應用于武夷巖茶等高端品類,溯源信息透明化使產品溢價能力提升20%。標準化加工設備的普及更使生產效率提升35%,帶動茶青收購價穩定在150-300元/公斤區間。
消費市場的多元化需求正推動茶葉產品形態與消費場景的創新。傳統茶飲與現代消費需求碰撞出新的可能性:以茶葉為基底的維C含片、精釀啤酒等深加工產品相繼面世,茉莉花茶冰淇淋等創意飲品更成為網紅爆款。數據顯示,“五一”期間新茶飲品牌訂單量環比激增超300%,部分門店創新產品貢獻率達45%。年輕消費者逐漸成為茶葉消費主力軍,18至30歲年齡段的消費者在原葉茶市場中的占比已達38.4%,袋泡茶、冷萃茶等便捷式茶飲的復購率超過65%。茶企通過社區店布局與跨界聯名策略,將消費場景從傳統茶館延伸至都市生活圈,例如大益茶連續8年蟬聯天貓“雙11”銷冠,線上渠道占比超40%。
政策支持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為茶葉產業注入新動能。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關于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三茶統籌”戰略,通過資金扶持、技術培訓與市場推廣,推動茶產業鏈升級。例如,福建試點“茶園碳匯質押貸款”,生態茶園面積占比預計2025年達30%;中茶鳳慶建成茶行業首個零碳工廠,年減碳1.2萬噸,符合歐盟環保標準。在出口領域,盡管中國茶葉出口仍以原料茶為主,但符合ISO 3720標準的出口茶企預計2025年將突破300家,重點開拓東盟及中東市場。
中國茶葉產業在地理優勢、科技創新與政策引導的共同作用下,正從“量變”向“質變”跨越。未來,行業需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品牌化與綠色發展為雙翼,重構“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產業鏈價值。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8000億元,真正實現“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愿景。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