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如草芥,生如螻蟻,苦似牛馬,心似滴血,這是我們大多數普通人的劇本。
當230萬的耳環照見你的平庸,你敢直視鏡中的自己嗎?
各位主子好,每周一叨,理性開炮,我是叨主周一叨。
黃楊鈿甜,當下網絡紅人,事件持續發酵!
一個33部影視作品的勞模,一位新晉小花的進擊者,但你別忘了,她同時也是一個17歲的女孩——未成年人!
凌晨3點,你盯著黃楊鈿甜230萬的耳環熱搜,手指在鍵盤上瘋狂輸出“特權狗”“星二代滾出娛樂圈”,仿佛罵得越狠,明天996的工位就會變成黃金王座。
但你真的在罵她嗎?不,你罵的是那個被房貸壓垮、被老板PUA、被社會毒打卻無力反擊的自己。
一、黃楊鈿甜有錯嗎?未成年人的“原罪”是投胎
當全網圍攻這個17歲女孩時,我們似乎忘了——她只是恰好生在羅馬,而我們生來是牛馬。
她的耳環是父親買的,資源是資本喂的,熱搜是團隊砸的。一個未成年人的世界里,何曾有過“選擇權”?就像《寄生蟲》里那句臺詞:“不是‘有錢卻很善良’,是‘有錢所以善良’。”
她一出生,就活在要風得“豐”,要雨得“宇”的環境,230萬對她來說,只是自己家隨機拎取的首飾而已,她或許,從來不曾覺得這是多大的事。
當她躺在家族財富的溫床上時,我們卻在為下個月房租掙扎。錯的是她嗎?不,錯的是這個讓投胎成為終極競爭力的世界。
二、憤怒的真相:無能者的“精神勝利法”
我們罵黃楊鈿甜,本質上是一場大型的“酸葡萄狂歡”——
- 罵她戴230萬耳環,是因為自己買個230元的耳機都要分期;
- 罵她資源逆天,是因為自己投了100份簡歷石沉大海;
- 罵她父親權錢交易,是因為自己連孩子的學區房都買不起。
正如《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所說:“憤怒的本質,是對自身無能的恐懼。”
當我們把生活的不如意投射到一個17歲女孩身上時,不過是在用鍵盤上演一出“阿Q革命”的現代劇。
三、仇富背后的心理學:嫉妒是弱者的“止疼藥”
心理學中的“相對剝奪理論”早已揭示:我們仇視的不是特權本身,而是“為什么擁有特權的不是我”。
- 鏡像神經元作祟:看到黃楊鈿甜穿高定禮服,大腦會自動代入“我本可以”的幻想;
- 社會比較陷阱:算法推給你的永遠是“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卻從不告訴你他們生在終點線;
- 歸因偏差:將他人成功歸咎于“黑幕”,把自己的失敗歸因于“社會不公”,以此逃避“努力也未必成功”的殘酷真相。
但尼采說得好:“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當我們沉迷于罵戰,實則在喂養自己內心的惡龍。
四、撕掉標簽的勇氣:你的人生不是別人的副本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自己的燈——
1. 接受不平等的起跑線:
有人生在羅馬,有人生在羅布泊,但《活著》里福貴的一生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不在于拿到什么牌,而在于如何打好它。”
2. 重構競爭維度:
當黃楊鈿甜在紅毯上艷壓群芳時,云南鄉村教師張桂梅正在用皺紋里嵌著的粉筆灰,壓住命運的咽喉。**真正的價值從不因比較而褪色。
3. 踐行“微抵抗”哲學:
法國思想家德勒茲說:“弱者對抗系統的方式,不是推翻高墻,而是在墻上開出自己的花。”與其在網上罵街,不如每天多讀10頁書、多攢100塊錢、多學一項技能——這些才是砸向命運鐵屋的實心錘。
周一叨結語:你的戰場不在熱搜,而在腳下
黃楊鈿甜不會因為你的辱罵少戴一副耳環,但你會因為沉迷罵戰而荒廢整個人生。
這個世界的規則從來不公平,但你可以選擇做《肖申克的救贖》里那個挖地道的人——用20年的隱忍,換一刻的自由。
從今天起,把刷熱搜的時間用來提升自己:
- 當你月薪3000時,黃楊鈿甜的耳環是230萬;
- 當你月薪3萬時,那不過是她三個月的零花錢;
- 當你年薪百萬時,你會發現——真正的自由,是擁有說“不”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