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這件被稱為“青銅器之王”的國寶,自問世以來,就像一塊燙手的山芋,誰碰誰倒霉。
從直隸總督端方到軍統特務頭子戴笠,這些歷史上叱咤風云的人物都因為它而命運陡轉。
說起毛公鼎,它可不是普通的青銅器,而是西周時期周宣王賜予重臣毛公的禮器。
這鼎不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權力的體現。
它的內壁刻有500余字的銘文,內容是周宣王告誡毛公如何恪守己身、為政清廉的策名辭。
這篇銘文不僅在內容上堪比《尚書》,在書法上也是一絕,堪稱中國古代青銅器銘文藝術的巔峰。
然而,毛公鼎的命運卻從一開始就充滿曲折。
清道光年間,它在陜西岐山被一個村民無意間挖了出來,卻因無人識貨,幾經倒手,差點被當成廢銅融了。
直到古玩商蘇億年以20兩白銀買下,才保住了它的一條“青銅命”。
最終,它輾轉到了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手中,算是遇到了一位真正懂它價值的主人。
事情的起因:從陳家埋藏到端方的半買半騙
陳介祺顯然知道毛公鼎的分量,但他也清楚,懷璧其罪,國寶在手未必是福。
所以,他選擇將毛公鼎深埋地下,連家人都少有機會一睹真容。
然而,世事難料。
陳介祺去世后,他的兒子們毀了父親的囑托,不僅將毛公鼎挖出來,還高調游街展示。
這一舉動,直接讓毛公鼎成為各路達官顯貴眼中的“獵物”。
最終,毛公鼎落入了直隸總督端方的手中。
端方是清末一位有名的收藏家,得到毛公鼎后如獲至寶。
但他并非光明正大地買下,而是用了些“半買半騙”的手段。
這一行為,不僅讓他背上了“人品有虧”的指責,也似乎為他接下來的悲劇埋下伏筆。
沖突的升級:端方嘩變身亡,毛公鼎幾成海外之物
端方得到毛公鼎僅一年,就被任命為川漢鐵路督辦大臣,前往四川處理鐵路風波。
沒想到,他在途中竟遭遇士兵嘩變,被自己的人亂刀砍死,成了清末的一大笑柄。
端方一死,他的家道迅速中落,他的后人為了生計不得不變賣家產,毛公鼎也因此幾度易手。
最危險的一次,是毛公鼎差點被賣給英國人辛普森。
如果真讓這件國寶流失海外,那無疑是國人的一大遺憾。
幸好,北洋時期的交通總長葉恭綽出手相救,籌集巨款將毛公鼎買下,將其留在國內。
高潮的戲劇性:葉恭綽與日本人的“貓鼠游戲”
葉恭綽可謂是毛公鼎的真正知音,他不僅愛惜這件國寶,更深知其文化價值。
然而,時局動蕩,天津淪陷后,葉恭綽不得已帶著毛公鼎逃往香港。
就在此時,他的姨太太潘氏卻趁火打劫,威脅葉恭綽將毛公鼎出售,自己分一杯羹。
葉恭綽不同意,潘氏竟然揚言要把毛公鼎的下落告訴日本人。
為了保住毛公鼎,葉恭綽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
他讓侄子葉公超秘密將毛公鼎運往上海,并囑咐有機會就獻給國家。
然而,計劃泄露,葉公超被日本人抓捕。
日軍對葉公超嚴刑拷打,想逼問出毛公鼎的下落,但葉公超寧死不屈。
最終,葉恭綽用盡家財,甚至連上海的大漢奸都請托了,才成功將侄子救出。
結局:毛公鼎幾經輾轉,最終遠走臺北
葉恭綽最終也因經濟困窘,不得已將毛公鼎賣給了上海富商陳永仁。
然而,陳永仁并非一個可靠的托付者。
他的漢奸身份被揭露后,倉皇出逃海外,毛公鼎也險些被遺棄。
后來,軍統特務頭子戴笠將毛公鼎“收入囊中”,卻在不久后因飛機失事身亡,毛公鼎再次成為“災星”的代名詞。
最終,這件國寶被送入了中央博物院,抗戰勝利后又被運往臺灣,如今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一件毛公鼎,承載了幾千年的歷史,也牽扯出無數人的命運悲喜。
從陳介祺的謹慎守護,到端方的貪婪占有,再到葉恭綽的舍命相護,毛公鼎的故事其實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中的貪婪與高尚。
然而,毛公鼎的最終命運卻讓人唏噓不已。
它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卻離開了大陸,成為臺北故宮的一件展品。
參考資料: 1. 賀世明,《毛公鼎考證》,陜西周原博物館研究資料 2. 沈醉,《沈醉回憶錄》,中華書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