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春上海財經大學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合創始人
以下觀點整理自劉元春在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總第78期)上的發言
本文字數:1694字
閱讀時間:4分鐘
一、中國宏觀經濟的韌性和潛力
從4月份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展現出較強的彈性和韌性,許多指標超出市場預期。例如,出口并未出現大幅下滑,反而同比增長8.1%。公共預算財政收入雖未完全轉正,但已顯著收窄,預計二季度有望實現財政收入的正增長。供給端和需求端也呈現出一定積極基礎,這與前期對中國宏觀經濟全面承壓的預期不符。因此,市場對進一步政策放松的預期存在分歧。然而,必須從根本上重新梳理當前所面臨的沖擊,尤其是外部環境的影響。關鍵在于厘清關稅沖擊的本質及其影響程度。盡管中國對美出口下降21%,進口下降13%,但對非美區域的出口卻大幅增長。這些變化對5月和6月的經濟形勢可能產生進一步影響,值得深入評估。評估的重點包括:出口在常態下的變化趨勢、中美談判的最終結果,以及關稅談判后中美博弈可能進入的新階段。
二、適當寬松的政策近期應盡快落地
從內部來看,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靠前發力,以及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落地,這些政策是可以預見的。做好自己的事,最為關鍵的是穩定國內大循環的基本盤。基本盤的穩定不僅在于擴大消費,更在于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因為其對整體宏觀穩定具有系統性影響。因此,國務院和中辦對近期城市更新改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要求,要求到6月份各項政策全面落地。這些政策涉及五個方面的具體內容,包括老舊城區、老住房、棚戶區改造等,已上升到新的階段。這些政策不僅涉及專項債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對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使用。上一輪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以及存量住房的解決主要依靠PSL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涉及金額達數萬億規模。
因此,對下一步的穩定和政策加碼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解讀,而不能被一些學者的觀點所誤導,從而忽視政策發力的關鍵點。從1-4月份的財政支出情況來看,公共財政支出同比增長約4%,政府基金支出同比增長接近20%,從而推動廣義財政支出同比增長約7.2%。這一廣義財政支出的正增長是積極財政政策落地的重要體現,但財政政策的滯后性通常在半年左右,許多人期望在四、五月份就能看到全面的立竿見影效果是不切實際的。然而,未來的變化是可以預期的。
三、政策選擇應該更多關注微觀機制
除了宏觀政策加力之外,還應將視野轉向微觀政策,關注市場秩序、競爭秩序和市場結構的調整。當前低價格現象以及CPI、PPI相對較低,并非僅由供給關系引起,也與微觀定價體系和市場環境密切相關。在對1929-1933年大危機的研究中,已體現出若僅關注宏觀層面,而忽視市場運行的微觀秩序和定價模式,難以找到綜合治理的策略。當年“羅斯福新政”便專門關注市場結構,出臺了《工業復興法案》。因此,近期也應關注對內卷式競爭、非規范性執法以及平臺低價現象的整頓和治理,使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帶來的紅利能夠在微觀財務上得到體現。這是微觀政策配合宏觀政策的重要思路轉變。
另一個重要的思路轉變是,須從國家戰略角度來理解政策出臺的順序與力度。擴大內需是一項戰略,它不僅包含短期的內需刺激,更多地源于對結構性問題的調整,而非簡單地就消費談消費。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當前擴消費政策和戰略在中期定位上的政策效應過低,實際情況可能并非如此。需要從傳統的危機管理模式向中期結構調整和戰略實施的維度轉變,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在當前經濟彈性和韌性基礎上的政策選擇,以及宏觀政策與微觀政策的協調、短期政策與中期結構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有保有壓、長短結合,順利渡過當前的關鍵時期。
文章僅作為學術交流,不代表CMF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