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2日訊 今天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棗莊市市中區東湖公園以“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為主題,交出了一份城市生態治理的亮眼答卷。這座曾面臨水質污染、生物匱乏的城中湖,通過科學治理與全民參與,已蛻變為“水清魚躍、百鳥棲居”的生態綠洲,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鮮活樣本。
漫步東湖公園,蜿蜒的湖岸線串聯起疊石駁岸與生態棧道,杉林棧道與草坪平臺錯落有致,移步換景間盡顯自然野趣。依托山體修復與林相改造工程,公園打造出“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景觀帶:春日櫻花如云似雪,夏日荷香沁人心脾,秋日楓葉層林盡染,冬日梅枝疏影橫斜。市民范廣林感慨道:“現在湖水清澈見底,岸邊植被茂盛,散步時心曠神怡。”
為重塑水域生態平衡,東湖公園創新實施“人放天養”增殖放流模式。今年以來,累計投放鰱鳙等濾食性魚苗50余萬尾,通過魚類自然濾食藻類及浮游生物,實現“以魚調水、以魚控水”的生態凈化功能。棗莊興創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峰表示:“這些魚類不僅凈化了水體,還為鳥類提供了食物來源,構建了‘水下-水面-岸線’的立體生態鏈。”
據棗莊興創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峰介紹,東湖公園作為城市中心的“生態綠肺”,同時也是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棲息地,我們始終秉持“生態優先、系統修復”理念,以多維度舉措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我們將湖心島等島嶼劃定為鳥類保護區,完整保留原生濕地環境,為白鷺、鸊鷉(pì tī)等鳥類打造靜謐的棲息繁殖空間,如今這里已成為超千只候鳥的穩定棲息地。在水域治理上,我們實施增殖放流工程,投放鰱鳙等濾食性魚苗,通過魚類自然濾食凈化水體,優化水生態。同時,在湖岸線種植蘆葦、睡蓮等水生植物,構建起“水凈、岸綠”的生態系統,既為魚類提供生存空間,也為鳥類營造天然覓食環境,此外,我們保留原生植被群落,并補植耐濕喬灌木,進一步優化生態層次,讓公園在保持自然野趣的同時,實現生物多樣性與水體自凈能力雙提升,成為城市生態治理的鮮活樣本。
閃電新聞記者 劉聰聰 劉芮 棗莊市中融媒體 劉復成 王樂平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