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無垠的教育星河中,劉桂榮老師宛如一顆永恒閃耀的恒星,以六十余載如一日的堅守與無私奉獻,書寫下一部波瀾壯闊、震撼人心的教育史詩。每到一所學校,她都迎難而上,改善學校條件,提升教學成績,為學生求學之路提供便利,讓知識的光芒照亮每個角落。鄭州市獎狀的榮耀加身,全縣小學教師中首屈一指的薪資待遇,讓她成為當之無愧的教育標桿;從偏遠閉塞的村小到聲名遠揚的城鎮重點校,輾轉奔波的足跡里鐫刻著她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親手創辦鳳陽小學,力主建成大冶中心小學教學樓,用堅實的行動為萬千學子撐起求知的藍天;所教班級成績名列前茅,帶領學校實現統考 “八連冠” 的傳奇,用知識的火炬照亮了無數學子的未來之路。她的人生,正是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的生動寫照,是教育者無私奉獻精神最完美的詮釋。
貧寒出身志凌云,求學路上綻芳華
1941 年 5 月 6 日,劉桂榮降臨在一個命運多舛的家庭。父親每日佝僂著脊背,在烈日下為他人扛長工,汗水浸透粗布衣裳,換來的卻是微薄的收入;母親的雙手布滿老繭,日夜守著紡車,將一根根棉線紡成生活的希望。破舊的土坯房里,一家人在貧困的泥沼中艱難求生,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然而,困苦的生活不僅沒有磨滅劉桂榮對知識的渴望,反而讓她心中那顆求學的種子在貧瘠的土壤中愈發茁壯成長。
1952 年,11 歲的劉桂榮終于迎來了人生的曙光,踏入了夢寐以求的校園。或許是天賦異稟,或許是對知識的極度渴求,她在學習的道路上一路疾馳,展現出驚人的天賦與頑強的毅力。當同齡的孩子還在按部就班地學習時,她憑借著超乎常人的聰慧與刻苦,不斷跨越年級的界限。從大冶完小到六中第一屆初中,再到 1959 年成功叩開鄭州幼師的大門,每一次升學都是一次華麗的蛻變,每一個腳印都凝聚著她的汗水與堅持。這段充滿艱辛與希望的求學歷程,不僅讓她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更錘煉出堅韌不拔的意志,為她日后投身教育事業奠定了堅實無比的基礎。
僻壤教壇迎挑戰,山村育苗煥新光
從鄭州幼師畢業后,劉桂榮被分配到大金店駱駝巖聯校劉莊小學任教。初到學校,眼前的景象讓她的心瞬間沉入谷底:學校深藏在偏遠山區,蜿蜒崎嶇的山路仿佛沒有盡頭,每次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都要在山間小道上跋涉幾個小時;校內師資力量極度薄弱,僅有四五個民辦教師和她這唯一的公立教師,教室破舊不堪,桌椅殘缺不全,教學資源更是少得可憐。但劉桂榮的眼神中沒有絲毫退縮,她深知,這些在貧困中掙扎的孩子,比任何人都更需要知識的滋養,更需要有人為他們照亮前行的黑暗道路。
她迅速調整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白天,在那間透風漏雨的教室里,她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將知識如涓涓細流般注入孩子們的心田;夜晚,在昏暗搖曳的油燈下,她戴著老花鏡,認真備課、批改作業,常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面對基礎薄弱、學習困難的學生,她不厭其煩地耐心輔導,一個知識點往往要講解十幾遍;面對有限的教學資源,她就地取材,利用身邊的一切物品自制教具,把枯燥的課堂變得妙趣橫生。在她的悉心教導下,孩子們眼中曾經的迷茫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成績也有了顯著的提升。盡管生活條件艱苦,常常面臨缺衣少食的困境,但每當看到孩子們的進步,劉桂榮的心中就會涌起無盡的欣慰與滿足,她知道,自己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已經成功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輾轉施教傳薪火,多地桃李競芬芳
在劉莊小學任教期間,離家遠的問題如同沉重的枷鎖,嚴重影響著她的工作和生活。為了能更好地投身教育事業,也為了能照顧家庭,她先后調到了大冶劉子溝和大路北小學。每到一個新的學校,她都能迅速適應環境,以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
在大冶劉子溝小學,她深入學生中間,仔細觀察每個孩子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她發現,單純的書本知識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于是,她大膽創新,將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巧妙地融入到教學中。比如,在講解數學應用題時,她會以當地村民買賣農產品的事例為原型,讓抽象晦澀的數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在大路北小學負責五年級教學時,她更是將自己的教學能力發揮到了極致。她花費大量時間精心備課,深入研究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教學環節。課堂上,她用生動形象的講解、巧妙新穎的提問,如磁石般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考;課后,她主動與學生交流談心,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成為學生們無話不談的良師益友。在她的悉心培育下,所教班級的學生不僅在學業成績上突飛猛進,綜合素質也得到了全面提升,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而廣闊的基礎。
勇擔重任創新業,筑校育才鑄輝煌
后來,劉桂榮調到王樓郝家門小學任教,并被委以學校負責人的重任。這一角色的轉變,意味著她不僅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還要肩負起學校管理的千鈞重擔。面對全新的挑戰,她沒有絲毫畏懼,而是以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決心投入到工作中。
在教學管理方面,她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每周都會組織教師們開展教學研討活動,在活動中,她鼓勵教師們暢所欲言,分享教學經驗,共同探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她還積極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鼓勵教師大膽創新,勇于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在她的帶領下,學校的教學氛圍日益濃厚,教師們的教學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同時,她始終將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首位,積極組織各類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運動會、文藝匯演、書法繪畫比賽等。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團隊合作精神,讓校園里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然而,劉桂榮并沒有滿足于此。她看到周邊村莊的孩子們求學路途遙遠,常常要翻山越嶺,風里來雨里去,心中便萌生了建設一所新學校的想法。說干就干,她立刻付諸行動,開始四處奔走。為了找到合適的校址,她走遍了石嶺頭和西村周邊的山山水水,踏破了無數雙鞋,并積極協調周圍五個生產隊,終于在兩個村五個生產隊中間位置確立了校址;為了籌集資金,她放下尊嚴,厚著臉皮向親朋好友借款,向社會各界求助,遭受了無數次的拒絕和白眼,但她從未放棄。在施工過程中,遇到難題時,她親自跑到工地,與施工人員一起日夜奮戰,探討解決方案。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艱辛努力,鳳陽小學終于在眾人的期待中拔地而起。從教室的布局設計到校園的綠化美化,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她的心血與智慧。鳳陽小學的建成,為周邊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寬敞明亮、設施完善的學習環境,成為當地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深耕東村十五載,七校督導育棟梁
1970 年,劉桂榮調任東村學區小學任校長,這一任便是漫長而又意義非凡的十五年。東村學區覆蓋大路北、西村、石嶺頭和東村五個大隊涵蓋東村、炮房溝、董家溝、新興溝、土橋溝、紅石頭溝和東村北坡等 7 個小學,是當地重要的教育集中區域。然而,初到任時,她卻面臨著重重困難。由于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傳統觀念的束縛,大隊對她這個女校長并不認可,工作開展處處受阻,質疑和不信任的聲音此起彼伏。
但劉桂榮沒有被困難嚇倒,她堅信,只要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就一定能贏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她深入學校的每一個角落,與教師們促膝長談,傾聽他們的想法和建議;她走進學生家庭,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為貧困學生送去溫暖和幫助。在教學工作中,她更是以身作則,不僅承擔著校長繁雜的管理職責,還堅持奮戰在教學一線,親自教授五年級數學。為緩解學生入學困難,她多方奔走籌措資金,帶領師生和村民們一磚一瓦親手搭建,成功建成兩個教室,暫時解決了校舍緊張的燃眉之急。
同時,她主動承擔起畢業班數學教學工作,這一教就是三年。課堂上,她將復雜的數學知識拆解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案例,帶領學生在數字的海洋中遨游;課后,她的辦公室總是擠滿前來請教問題的學生,她不厭其煩地一一解答,常常錯過飯點。在她的悉心教導下,學生們的數學成績突飛猛進,在鄉里統考中連續三年榮獲第一名,教學成果斐然。后來,隨著學校管理事務日益繁雜,為了能全身心投入到統籌學區教育發展的工作中,她才忍痛卸下畢業班教學任務。
平日里,她的身影頻繁穿梭于七個村的學校之間。清晨,她踏著露水走進西村小學,查看早讀情況;正午,她頂著烈日前往大路北小學,和老師們探討教學難題;傍晚,她披著余暉在王樓小學的教室里,檢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遇到教學設備損壞、師資調配不均等問題,她總是當場拍板解決。有一次,炮房溝小學因暴雨導致教室屋頂漏水,她得知消息后,連夜帶著維修隊冒雨搶修,直到確認學生們能安全上課才放心離開。1977 年,東村小學因教學成果突出獲登封縣先進單位獎,獎幻燈機一臺;1981 年,學校再次被評為全縣先進單位,獲縣一等獎及電視機一部。1971 年,劉桂榮在東區光榮入黨,這一政治榮譽不僅是對她個人的肯定,更激勵著她在教育崗位上更加努力地發光發熱,為黨的教育事業奮斗終身。十五年的堅守,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認可,也為東村學區的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大冶中心譜華章,教學建設雙榮光
1985 年,劉桂榮調到大冶中心小學任校長兼大冶教育組工會主席。作為當地的窗口學校,大冶中心小學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劉桂榮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只有不斷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才能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在教學方面,她大刀闊斧地推動教學改革。她積極鼓勵教師走出去,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活動,與同行交流經驗,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學校內部,她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競賽,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創新能力。她還親自指導教師備課、評課,幫助他們提高教學水平。在她的帶領下,學校的教學氛圍日益濃厚,教師們的教學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全縣統考中,學校實現了 “8 連冠” 的輝煌壯舉,連續 8 年獲得全縣第一,教學質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和認可。
隨著學校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原有的教學設施早已無法滿足教學需求??粗鴮W生們在擁擠的教室里學習,劉桂榮心急如焚。她果斷決策,積極謀劃學校建設工作。為了節省資金,她帶領老師們親力親為,參與到建設勞動中。搬運建材時,她不顧自己年事已高,總是沖在最前面,和老師們一起肩挑背扛,汗水濕透了衣衫;爭取資金時,她四處奔波,磨破了嘴皮,跑斷了腿。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學校暫時緩解了教學空間緊張的問題。但隨著學生人數持續增長,她又毅然推動建設一棟教學樓。從項目規劃、資金籌集到施工建設,她都嚴格把關,事無巨細。她多次向上級部門申請資金,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在施工過程中,她每天都會早早來到工地,查看進度和質量,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教學樓終于順利建成。建成后的學校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最多時學生數量達到千把人,班級規模達 9 個班,每班四五十人,在大冶中心小學工作的十余年間,學校累計獲得教育局獎牌 41 塊,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的教學承載能力和社會影響力,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二幼攻堅展鋒芒,帶病堅守映初心
1995 年,臨近退休年齡的劉桂榮接到縣教育局的調令,前往登封市直二幼工作。面對新的挑戰,她沒有絲毫猶豫,毅然踏上了新的征程。初到幼兒園時,她便面臨著諸多棘手的問題:幼兒園知名度不高,招生工作舉步維艱,報名人數寥寥無幾;與本街大隊存在大門糾紛等矛盾,嚴重影響了幼兒園的正常運營;內部人員之間配合不夠默契,工作效率低下,整個幼兒園仿佛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面對這些難題,劉桂榮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她首先從解決大門糾紛入手,多次與本街大隊溝通協調,一次又一次地登門拜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談判過程中,她既要維護幼兒園的利益,又要照顧到大隊的需求,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但她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出色的溝通能力,經過無數次的協商,終于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為幼兒園的發展掃除了一大障礙。在內部管理方面,她加強團隊建設,組織開展各類培訓和交流活動,增進教師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她注重傾聽教師們的意見和建議,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情況,努力營造一個團結和諧、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在教學管理上,她結合幼兒園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適合幼兒的教育模式和課程體系。她注重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手工制作、繪畫比賽、親子游戲等,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快樂成長。
盡管在 1996 年她不幸生病住院,但康復后,她毅然帶病堅持工作。她深知,幼兒園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離不開她的努力和付出。1995 年,劉桂榮因工作表現突出被評為鄭州市工會先進工作者,獲頒獎章一枚。就這樣,她拖著虛弱的身體,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直到 1998 年學校工作步入正常,她才依依不舍地結束了她輝煌而又充實的教育生涯。
從青春年少到兩鬢斑白,劉桂榮老師將自己的一生都無私地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她用智慧和汗水,在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播撒希望;她用愛心和耐心,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她用堅韌和執著,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而不可磨滅的貢獻。她的教育人生,如同一首激昂奮進的贊歌,激勵著無數教育工作者在追求教育夢想的道路上奮勇前行。她的故事,將永遠銘刻在登封教育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閻洧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