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有一個關切點:
《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催動統一大市場,取消了各類獎補。《國辦1號文》催動持續市場化,取消了返投比例約定。兩大重磅文件之下,以開發區為核心的招商引資怎么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場硬仗”怎么辦?
5月20日,重要探索在西安經開區出現。
當日,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與西安經開區簽訂了總投21.1億元的稀有金屬材料先進制造產業園項目,并聯合西投控股、經開金控共同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新材料產業基金。細解之下,“經濟活動組織者”與“產業創新合伙人”的新思路,正在通過西安經開區“鏈主+基金+基地”的產業新模式實現進階。
01
再下“重注”:有色院產業進階
先行簽約的“稀有金屬材料先進制造產業園”對于西北有色院意義重大,集中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是投資體量大。核心信息顯示,該項目擬投資約21.1億元,占地約407畝,相比此前由單一子公司驅動3-10億元的投資額,已算得上研究院歷史上的“大項目”。同時,該項目固定投資金額高達18.9億元,幾乎達到總投資額的90%,足以見得項目扎實成色。
其二是首次集約出手。該產業園由高性能稀有金屬精密成形生產線建設項目、冷軋精密箔帶材生產線建設項目、稀有金屬材料零部件精密加工和成形生產線建設項目及新材料測試基地和研發中心項目4個子項目構成,比起此前的單點投資,西北有色院顯然走出了“打包造園”的高效路徑。
而更大的亮點在于,此次產業園還展現出了西北有色院明顯的“產業進階”意圖。
簽約儀式上的官方表述為:產業化項目向下游延伸、向高端民用市場延伸、實現強鏈補鏈重要一環。這意味著,原本僅從事上游材料研發及生產的西北有色院正在向下游零部件領域延伸。與之相佐證的是,該集群項目目標打造集研發、檢測、成果轉化、中試、材料及部件生產為一體的稀有金屬材料先進制造產業化基地,4個子項目中就包括了稀有金屬材料零部件精密加工和成形生產線建設項目。
其所顯露出的深刻意義是,作為陜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模式之一的西北有色院,正在進一步向全鏈厚度發力,其目標必然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關鍵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產業園中還罕見地出現了國內緊缺項目——新材料測試基地,全國范圍內僅設有6個區域檢測中心,這就意味著其輻射范圍已超出了有色院本身,將成為全省新材料行業的“總站”。
事實上,外界對西北有色院將“歷史級項目”置于西安經開區并不感到意外,因為自2003年投建第一個超導材料產業化項目以來,西北有色院已在經開區累計落戶31家重點企業,占其子公司總數超過80%,其中投建新材料產業化項目27個,總投資超100億元,反復追投之中已有“ALL IN經開”之意。
02
百億產業基金:10年超長待機
“新材料產業基金”是我們關注的重要支點。
因為工商信息顯示,這是西北有色院母公司主體“第一次對外出資設立基金”!
在強大的產業支撐下,西投控股與經開金控相關負責人均現身簽約現場,雖暫未公布各機構出資比例,但我們已留意到,100億元的基金規模,或已成為省內開發區最大的單只基金。
進一步觀察基金細節,兩大鮮明特點已打下市場化底色。
一是獨特的“鏈主級”產業基金。與普通創投資本“多點開花”不同,與鎖定某一行業的社會化GP也不同,“新材料產業基金”出現了陜西并不多見的企業主導、鏈主直接出資,并聯合市級區級的新嘗試,這對于首做LP的西北有色院來說也實現了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眾所周知,在創投生態不斷進化的背景下,很多GP都提出了“專業化投資”的思路,但與“真正在一線干的鏈主”相比,其行業研究深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二是明確為“10年期”超長待機。“新材料產業基金”計劃存續期達10年(投資期7年+退出期3年),比常規引導基金(5+2)更進一步。在我們看來,超長待機就意味著并不謀求短期財務收益,有望將投資標的拉長至早期甚至是基礎研究。
很多讀者關心,這只基金會是一只“純粹的一級市場基金”嗎?我們猜測大概率是一只混合型基金。
在“行業投資”與“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融合方面,我們猜測會有大量的一級市場投資用以支持初創新材料企業,尤其是經開區的企業。這種研發基因與有色院是高度契合的。公開數據顯示,自建院以來,有色院其自身就試制新產品達9000多項,并親手培育了45家產業公司。以研究目光及產業目光尋求標的,在風格與實績上,是有跡可尋的。
在“市值管理”與“投行思維”的融合方面,我們則猜測并購也會成為重要方向。畢竟國資委已在2025年初將市值管理正式納入考核事項,同時“并購六條”也打通了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渠道。尤其是考慮到西北有色院已坐擁西部材料(002149)、西部超導(688122)、凱里新材(688269)、天力復合(873576)四家A股公司,多家新三板公司,其總市值已近500億元,面對這種強大的“買方優勢”,我們很難相信并購工具會缺席。
而關于基金的規模預期,西安經開區已啟動了募資推廣,據悉六大AIC中已有多家表示了濃厚興趣,并就“有色院+經開區=新材料重鎮”形成共識。
外部資本的信心,源于多方清晰的目標,有色院在其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中已經提出要達到10家上市公司,西安經開區亦正在沖擊千億新材料產業集群。
03
招商加難度:經開走出新模式
回到文首關切點,新環境下開發區到底要如何招商呢?
最有力的回答已經出現在當日經開區簽約現場:做經濟活動的有力組織者,做產業創新的緊密合伙人。
在我們看來,經開探索以“角色轉身”為要件。
金融棒棒糖對“經濟活動組織者”的體會,系會場周圍布設的“經開區產業圖譜”,樹狀單元的細節中,與“西安現有”、“經開五上”采用的藍綠色調不同,“需要招引”均以紅色字體標注,并明確寫出“具體的公司名稱”。
西安經開區招商干部表示:需招企業,均位于區內產業鏈的關鍵處。
我們重讀《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時意識到,取消易于引發互卷的獎補政策之余,鼓勵“產業鏈高質量重構”才是文件的深層要求。因此“有為政府”在招商中并不能完全退出,其核心是要“從產業鏈的更高視角”出發,保持“非經濟人”本色,并采用“市場化方式”為產業鏈統籌補位。
故此,我們認為此次“鏈主直接出資”的新材料基金,是一次極為重要的模式創新,其背后必然有經開區巨大的努力。
金融棒棒糖對“產業創新合伙人”的體會,則源于當日簽約協議的部分細節。
例如面對新材料這一硬核科技,西安經開區聯合西北有色院等單位共同建“新材料陜西實驗室”,在研發階段就與“鏈主”企業共進退。例如在基金層面,西安經開區已啟動大量資源,計劃為基金所投企業放大后續融資手段,持續做好“緩沖墊”。
當日簽約現場,多名招商干部流露出:以“產業鏈+市場化”進行探索,更堅定了“營商環境”這一基本功。
我們獲悉,經開區很看中“快”,其快速響應機制要求經開區管委會直屬部門直接對接企業需求,不但設立包括吉利、陜汽等大型企業的對口專班,還以百人助千企的方式,廣泛聯動區內中小企業。同時,經開區也看中“全”,僅以完善要素準備為例,經開區通過“規劃-征收-儲備-供應”一體聯動提前完成土地整備,且做到“路-水-電-氣-暖”一齊保障,確保標準熟地入市。
行文至此,我們預期在傳統招商路徑急需迭代的當下,肩負重任的開發區會更多地采用“產業鏈+市場化”進行招商,既保障在重構中獲得優勢產業對地方發展的長效賦能,也能實現合規運營。
在全省沖擊“八場硬仗”的背景下,經開探索,值得借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