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英雄的紅軍在贛南閩西一帶建立革命根據地,老蔣妄圖消滅紅軍,短短時間連續發動四次大規模“圍剿”,紅軍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多次粉碎敵人的“圍剿”,第一次采取誘敵深入,在永豐俘總指揮張輝瓚以下9千人,后又在寧都將一個師殲滅一半,余敵紛紛潰退,取得第一次反"圍剿"完勝;第二次采取避其主力,先打弱敵,各個擊破,半個月橫掃700余里,第二次圍剿宣告破產;第三次佯動避敵,尋找戰機,隨后千里回師,三戰三捷,勝利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
尤其是第四次反"圍剿",紅軍采取誘敵深入,集中兵力,以大兵團伏擊戰的方式,利用惡劣天氣和險惡地形,在運動戰中靈活穿插,迅速圍殲對方主力,僅在革命根據地的北大門江西宜黃地區,成功消滅了敵52師和59師,敵軍師長李明與陳時驥被捕獲,緊接著又再次消滅敵11師的大部,師長蕭乾重傷,史稱“宜黃草臺崗大捷”。要知道,這幾支部隊那可是老蔣視為最可靠的精銳部隊,如此迅速地被殲,老蔣痛心疾首地稱:接誦噩耗,悲憤填膺,實為有生以來惟一之隱痛。
紅軍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能夠一次又一次地粉碎數倍甚至數十銳于己的敵人的數次“圍剿”,根本原因在于在根據地實行了正確的方針、政策,戰略、戰術,一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人力、物力的廣泛支持,著眼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集中兵力,各個殲敵;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在運動中發現敵軍弱點,速戰速決。這些正確的戰略戰術思想,解決了紅軍如何以劣勢兵力和落后裝備去戰勝強大的敵人這個異常復雜而困難的問題,這彌足珍貴的經驗支撐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不過,在這風起云涌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一些小小的插曲,有一名當初的小人物,第四次反"圍剿"竟然抵擋住了紅軍的雷霆萬鈞之攻勢,后來還一度給紅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竟然有2次給紅軍造成重創,這在當時連續四次圍剿都是一敗涂地的老蔣來說,他這小小的勝利,的確是彌足珍貴。此人便是當時圍剿紅軍的一支番號為獨立32旅一個團長,后來因所謂“戰功”升為少將旅長,再后來一路升遷,成為師長、中將軍長、方面軍司令官、綏靖區司令長官等封疆大吏的王耀武。
王耀武兒子女兒回鄉上王莊祭祖
王耀武,字佐民,山東泰安上王莊(今岱岳區夏張鎮上王莊)人,幼時因為家庭困難,只讀了幾年書被迫輟學,后到一家餅干公司做童工當店員。有人告訴他,報考軍校不要錢,他就心動了,但前提必須要有小學畢業證,沒有辦法只好搞了一張假證,沒有想到還真考上了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開始了他的一生的軍旅生活。
他有點文化,又當過店員這一職業,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由于他長期察言觀色的生活,造就了他能說會道、很會來事的性格。在隨后的基層軍旅摸爬滾打的經驗,精通人情世故,憑借突出的表現,在同輩中拔尖,從而得到上司的器重,加上帶兵能力出眾,很快就扶搖直上升為上尉連長,在軍閥混戰中,小有戰功的他逐級上升,從黃埔軍校畢業四年之后晉升為上校團長。可以說在整個黃埔系的學生中,他的上升速度并不算很快,比如一期的胡宗南,畢業僅三年時間就晉升為少將。還有他的學弟林總,這個時期已經是軍團長了。
宜黃縣城
王耀武剛剛當上團長不久,所部就參加對江西贛南中央革命根據地發起第四次“圍剿”,他作為中路軍的一部駐扎在江西中部的一個縣城名叫宜黃。宜黃位于江西中部,贛東西南部,境內高山林立,是當時中央蘇區的北大門,東接南城廣昌,與閩贛蘇區相連,西與樂安、崇仁毗鄰,南有寧都、興國根據地可依,北進可威脅撫州、臨川、樟樹、南昌等中心城市,進可攻,退可守,有利于紅軍游擊戰和伏擊戰。因此,宜黃一直是紅軍軍事戰略要地,曾與敵人在這里多次激戰,反復爭奪這一地區。
當年的宜黃縣城
宜黃縣城四周環繞著小高地,城墻建造在這些高地之上,城南有一座名叫峨眉山(也就是樹下北端的高地),城西的北華山,以及城東的卓王山,都設有野堡,成為敵軍的堅固據點,令我軍難以接近。河東岸蕭家桃以北的高地上,也有敵軍的野堡。其他地方則是駐守城防,他憑借堅固的工事進行頑強抵抗,紅軍對宜黃展開了全面攻擊,戰斗非常激烈。當時,看到攻勢很猛的紅軍,王耀武的上司獨立32旅旅長柏天民,看到前不久52師和59師都全軍覆沒,師長李明與陳時驥都成了階下囚,考慮自己勢單力薄不僅不能力敵,而且快被打出陰影來了,可謂是膽戰心驚,并召開軍事會議準備率領全旅五千余人棄城逃跑。
誰知此時團長王耀武站出來堅決反對,隨即給出三大理由:一是宜黃三面環山,城墻堅固,墻外挖有壕溝,溝內插有竹釘,易守難攻;二是宜黃是圍剿時期所有軍隊的重要補給基地,存有豐富的糧食和彈藥,具備持久防守的能力,堅守一二個月都沒有問題。尤其是第三點是重點,由于紅軍缺乏強大的攻堅實力,大多是圍點打援,充分發揮地方及群眾武裝,搞得聲勢浩大,總是調動對手在行動中予以分割包圍逐一消滅。所以我們這個旅充其量區區五千人,堅守個小城綽綽有余,要是跑出去死得更快,紅軍正是在運動中把我們的幾個師吃掉。
旅長柏天民一聽,跑出去是死,固守待援城破也可能是死。橫豎都是死,做累死鬼還不如守著不動以靜制動。便打消了棄城突圍的想法,并任命王耀武全面部署二個團守城。要知道,當時圍攻宜黃城的紅軍部隊是紅一、五軍團為攻城軍,紅三軍團為總預備隊,由軍團長林總,政委聶帥統一指揮,可以說紅一方面軍的豪華陣營,也難怪柏天民看著膽寒。
當時紅軍總部給攻城部隊下達的軍事訓令:以迅雷手段襲占宜黃,并相機消滅敵人增援部隊!攻城開始后,先是大批紅軍抬著云梯在機槍和炮火的掩護下沖到城墻下,架起云梯攻敵人,守軍在王耀武的率領下,動作頻頻先是立即投擲滾木和手榴彈,并加大火力,使得爬城無濟于事,給攻城部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無奈之下紅一軍團移駐石壁下、黃土嶺、新亭下、源口、分水、對龍橋、冷水井、梅源一帶,準備攻城,紅三、五軍團亦進至城外圍接應。
此時的王耀武覺得面對大部隊的攻城,應該“縮小陣地,增兵進城,內外夾攻,以解城圍”,同時把重要據點都增加火力。由于當時攻城紅軍無重炮,靠挖坑道放土炸藥包爆破城墻,次日,紅軍果然組織爆破隊以坑道爆破攻城,挖地道,安裝炸藥實施爆破,先是用沙袋壘出工事,架起機槍封鎖城門,掩護爆破隊挖地道,坑道口距離城墻四五十米遠,可惜這時挖地道搞爆破,由于地勢低,河水暴漲水位高,土質松,屢挖屢垮,最終沒有能挖成。
王耀武指揮的32旅兩個團憑借城墻堅固,墻外挖有壕溝,溝內插有竹釘等防守得特別頑強,并強迫城內青壯年上城墻守護。這時,紅軍行動受到影響,猛攻5次均未奏效。白天,敵軍配有飛機作戰,紅軍隱蔽在城外村莊內。8日晚攻城又未奏效。紅軍采用強攻、夜襲、坑道作業等戰術,圍攻數晝夜,雙方激戰終日,紅軍付出了很大傷亡,竟然未攻下宜黃。王耀武率領的這支部隊,在宜黃城堅持了整整24天,而且大有越戰越勇的架勢。沒有辦法,紅軍只得撤圍。
王耀武死守宜黃24天未被紅軍攻取,而且使紅軍遭受損失,一時被稱為奇跡。雖屬戰術層級的小勝利,卻意義深遠。在眾多軍隊都遭遇失敗的情況下,這一戰例絕對是獨樹一幟的,處于弱勢的守軍依仗一座城能扛住幾乎全部中央紅軍大規模的攻擊,使得老蔣他十分感興趣,并在南昌行營親自召見了他,這天他光著腦袋,身穿軍服,上裝敞開,露著白襯衣,頭上油光錚亮,兩眼冒著溫和的光。王耀武趕快行了軍禮。老蔣卻順手一拍椅子,操著濃重的浙江口音向他問話:
“你為什么在宜黃城死守而不突圍呢?對此有何感想啊?” 王耀武答“當時陷入紅軍三個軍團的重重包圍,可謂是圍困萬千重,突圍已不可能。與其突圍失敗而死,不如堅守與城共亡,何況宜黃是戰略要地,一旦失守,即便付出一萬人的犧牲也未必能夠重新奪取。為整個戰局著想,我們便下了與城共存亡,寧死也不放棄的決心,說不定有一線生機,特別是宜黃的堅城堡壘紅軍現有的武器裝備無法突破,所以堅固的堡壘戰作用很大!”。老蔣一聽真的是兩眼放亮,一看他那種果敢堅決的態度,更是很高興,眉頭一揚說:“唔,好!黃埔學生應有這種黃埔精神。”隨后又關切地問起他的家事、身世,隨即把他晉升為少將旅長。
幾天之后,老蔣宜黃隔壁的一個縣崇仁召開軍事會議,特別講到王耀武宜黃守城的所謂經驗,要求各級將領務必“以守為攻,乘機進剿,主用合圍之術,兼采機動之師,遠探密壘,薄守厚援,層層鞏固,節節進逼,對峙則守,得隙則攻。” 戰術上要做到“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要求多筑據點,勤修碉堡,縱深配置,以求穩固,“務期星羅棋布”,“進得一步,即守一步,不為防線而為鐵板式平面,逐漸推進,縮小匪區”。接下來老蔣以宜黃等地為核心據點,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碉堡修筑與軍隊推進齊頭并行,逐步蠶食寧都、興國等地。所以后人說,王耀武的這個小勝,給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埋下了伏筆。
此時,升任補充第1旅少將旅長的王耀武接到了一項新的任務,進攻紅十軍團。這個補充旅,聽起來好像很拉胯,從字面上理解是給主戰部隊訓練、補充兵源的隊伍,但事實上這支部隊招募的兵本都是西北軍老兵,能打硬仗的,同時,又屬中央軍序列,裝備也不差,各級主官都出自黃埔,戰力并不比中央軍主力遜色,王耀武率領的這支部隊,在浙皖贛地區阻擊作為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紅十軍團的過程中,使紅軍的這支勁旅帶來了巨大損失。
那時,為了策應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加強大部隊外線作戰,紅軍總部任命方志敏任軍政委員會主席,劉疇西任軍團長,樂少華任政委、劉英任政治部主任,粟裕任參謀長,下轄19、20、21三個師萬余人,高舉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旗幟,從贛東北蘇區出發,保衛老蘇區,出擊浙皖邊創建新蘇區,當紅十軍團主力到達皖南的譚家橋時,王耀武率補充第1旅尾追到了湯口,有孤軍突進之勢,此時紅軍領導人覺得雖然我軍人數比敵更眾,但槍械彈藥不足,予敵迎頭痛擊把握不大,為此,決定利用烏泥關至譚家橋公路兩側這一帶的有利地形,對冒進的敵人進行伏擊,爭取殲滅該敵大部,一來鼓舞士氣,二來補充彈藥,三讓敵不敢追得太近。
譚家橋,地處太(平)旌(德)歙(縣)3縣交界,自古扼守徽(州)寧(國)兩府交通要道,正在修筑的大巖公路自北而南穿境而過。村莊較大,約有千戶人家。環村東西兩面皆高山,東為鵲嶺(與旌德分界),西為黃山,中間是平坦的山谷和由南而北的麻川河,南有烏泥關山隘口和石門崗、蛇形山制高點,烏泥關以北一路小山坡,森林茂密,地勢險要,尤其是兩側山嶺對峙,中間僅余數米寬的公路通過,紅十軍團指揮部立即布置好,主力布置沿公路兩側,一部正面出擊,封鎖烏泥關口,一部斷敵退路,阻擊援敵、另一部對敵攔腰出擊,分成數段。
一切布置妥當,單等敵人進入伏擊圈的“口袋”。這天上午,終于等來了王耀武率補充第1旅,戰斗打響之后,處變不驚的王耀武立即下令一部占領烏泥關東南一帶高地,在公路上的敵人兩側展開進行頑強抵抗,一部則快速繞我軍后路進行包抄,一部分路穿插,對紅10軍團實施山地近距離突擊,一部作為警戒。由于紅軍的武器裝備大多為土銃、鳥槍、大刀、長矛等,以如此簡陋的裝備,與裝備精良的敵軍作殊死戰,劣勢很快突現,狡猾的王耀武敵人則集中迫擊炮、機關槍火力,向戰斗力較弱的一部發起猛攻。紅軍先遣隊處境險惡,但全軍將士勇往直前,前赴后繼,生死無畏。
當時,紅軍為了為奪回石門崗制高點,接連向高地發起4次沖鋒,槍械彈藥不足,紅軍便吹起沖鋒號,端起長槍刺刀,掄著大刀,強渡麻川河,沖向石門崗,與敵短兵相接,展開激烈肉搏,但終因敵眾我寡,還有新戰士多,不善于正規作戰,又沒有增援,陣地最終被敵沖垮,指揮部被敵人占領,導致87團團長黃英特犧牲,師長尋淮洲負傷犧牲、師長胡天桃被捕、政委樂少華、政治部主任劉英負傷,眾多紅軍戰士的重大損失。譚家橋戰斗本指望是伏擊戰,由于這王耀武實在太狡猾,卻打成了攻堅戰,拼成了消耗戰,因無法達到殲滅追兵的目的,直到夜間先遣隊決定趁夜撤出戰斗。
紅軍在譚家橋與王耀武過招,正如方志敏在一篇文章中記述的“譚家橋一仗關系重大,差不多是我們能不能在皖南站住腳,完成自己戰斗任務的一個關鍵”。接下來的日子里,紅十軍團被四處蜂擁而來的敵人圍追堵截,此時已進寒冬,天降大雪,由于給養日益困難,方志敏決定把部隊帶回贛東北休整。不幸的是因通訊中斷,不知贛東北蘇區被敵人占領,結果又陷入重圍。1935年1月底,紅十軍團返回閩浙贛邊蘇區時,被敵人合圍在懷玉山地區,經過頑強戰斗,彈盡糧絕,指揮員大部分犧牲,方志敏、劉疇西被捕,后來在南昌英勇就義。可以說王耀武在譚家橋間接使這樣一支紅軍隊伍踏上悲壯之路,從此,他也迎來高光時刻。
譚家橋之戰、懷玉山之戰后,王耀武在補充第1旅威望空前膨脹,同時,他和補充第1旅在諸多二線雜牌部隊里面,迅速崛起成為榜樣,數次得到嘉獎,并且進入了南京軍改重點部隊名單。老蔣認定重創紅十軍團的首功人物王耀武進入快速晉升通道,很快就升任為師長、中將軍長,集團軍總司令、直至第4方面軍司令官。歷經南京會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直到抗戰最后一場大戰湘西會戰。
客觀地說,王耀武的抗戰功績也是顯赫的,尤其是著名的上高會戰,74軍軍長王耀武麾下有三個裝備齊全的步兵師,整個部隊的人數差不多達到了4.5萬全部投入戰役,當時,日軍兵分三路對19集團軍發起了“鄱陽湖掃蕩戰”,殺氣騰騰地向上高撲來,北路軍由第33師團長櫻井省三指揮15000人自安義、武寧直撲奉新一帶;中路軍由第34師團長大賀茂指揮20000余人則兵發西山、大城,圖謀向西一舉攻下高安、上高的中方營壘,確保贛西的“治安”;南路軍由第20混成旅旅團長池田直三指揮8000余人從義渡街出發,欲渡錦江從后背打擊上高等地的中國軍隊;總兵力為4.3萬余人。日軍戰略一如以往,以分進合圍,兩翼夾擊,然后在上高會師的方針進軍。
上高會戰打響后,王耀武率部對日軍進行痛擊,所部炮火就像長了眼睛似的,在日軍陣地上處處開花,他拿出與紅軍過招時學習誘敵深入之策略,將日軍34師團趕進包圍圈,大賀茂仰天長嘆,“天亡我也!” 大賀助手巖永少將挺身說道:“大賀君,你是師團長官,肩負重大,不如你率輕騎部隊沖出重圍,我堅守原地,吸引敵軍吧!”大賀茂想想也是,便于當夜帶著少數隨從逃出了中方的羅網,惶惶然回到了南昌。
爭奪雞公嶺時王耀武調動預備隊抗過7次沖鋒,殺敵2000余。王耀武全線出擊,竟肅清錦河南岸的敵人。次日,將敵人合圍在不到5公里的包圍圈,各路部隊對被困在官橋街的日軍展開了最后攻擊,經過11天激戰,日軍34師團幾乎全軍覆沒,1.5萬多人陣亡,成功擊斃了日軍少將旅團長巖永。上高會戰,被他上司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殲滅戰”,尤其是王耀武74軍戰績最為卓著, 74軍被授軍中最高獎品——飛虎旗,本人亦授軍隊最高勛章。隨后王耀武以一個黃埔三期的淺資,榮登方面軍司令官寶座,并成為山東黨政軍總指揮部主任,其破格越升之速,在軍界殊為罕見,令同輩望塵莫及。
不過,到了解放戰爭期間,王耀武官至山東省主席兼任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盡管那時下轄7個軍,是全國8個綏靖區最大的一個,即使號稱能打仗的王耀武也挽救不了失敗的命運,見大勢已去后的王耀武只得棄城逃竄,化名喬坤,稱自己是濟南商埠開小飯館的,因腿受傷急去青島投親就醫。出城后,從濟南到青島一線,王耀武是泰安人,一口的山東話使得他的山東商販打扮難見破綻,雖有解放軍和民兵站崗放哨,王耀武一行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礙,但跑到壽光縣一個村莊時,被我軍識破身份當了俘虜。
成為俘虜的王耀武認罪態度非常的好,只要見到長官都說自己悔過,還發表了一篇著名的廣播講話,通過電臺向同僚和逃到臺灣的反動軍官進行勸說,大家不要為四大家族少數的得利者賣命,要多為國家和平民族的興旺作想,放下武器,建設家園。他的這一講話反響很大,由于他在改造過程中表現十分突出,盡管給二次給紅軍造成重大損失,但還是順利入選第一批戰犯特赦名單,還成為全國政協的領導。
令人遺憾的是,據同樣并在功德林的沈醉在《戰犯改造所見聞》一書中記載“由于王耀武得到了戰犯管理所對他的信任,所以,1959年第一批特赦的十名戰犯中就有他。這對他來說既是好事,又是壞事。因為他過去做生意賺的錢太多,而且大部分是由他妻子帶去香港,他特赦后,一再希望妻子回來,結果出他意料,她竟和他的一個副官一口氣跑到南美洲去歡度晚年而置他于不顧了。王得訊一氣之下,馬上手腳發抖,幾乎當場死去,雖經搶救,也變成了半身不遂。如果他遲點出來,也可能還多活上十來年呢!”
本來,王耀武曾滿懷信心地希望能在出獄后和家人團圓,但出來之后得來的卻是這樣的消息,這樣的打擊對于還沉浸在特赦喜悅中的王耀武而言,實在有些殘酷,無奈之下,經人介紹,王耀武與一名叫吳伯倫的女教師結為伉儷,雖然與吳伯倫結婚后受到其貼心的照顧,但兩年以后還是因那次半身不遂而去世,終年64歲。這名一生征戰沙場數十載,留下諸多傳奇故事,經歷硝煙彌漫槍林彈雨,卻始終無法被擊倒的將軍,卻因為結發妻子離他而去的婚變失去心愛人氣得落下病根而倒下,其結局令后人唏噓感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