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輾轉,時光飛逝,隨著農歷五月的臨近,人們對于端午節的期盼越來越強烈。相比于往年來看,今年的端午顯得早了不少,其通常是在夏至前后,而今年則是在小滿節氣當中。所以從節氣上來看,今年的端午或許不會特別炎熱,無論是出行還是待在家里,都會更加舒適一些。
在我國民間,不同的傳統節日對應著不同的特色食物,端午節適逢夏季,屆時的傳統美食非常多,民間各地流行著吃五黃,煎堆,打糕等習俗,當然無論南北東西,在這個傳統節日里,都要吃同一種食物,那就是粽子,其是端午節的代名詞。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自己家里人吃,也會送給親朋好友,以增進彼此的情誼。而包粽子通常是以家庭,甚至是與四方親友一起進行的,這個過程也讓親情,友情更加深厚,所以粽子承載著濃濃的人間真情,讓人歡喜。
“粽”字古又寫作“糉”,《說文解字》中相關的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蘆葉即蘆葦的葉子,米則一般是指糯米或是大黃米,其都具有粘甜軟糯的口感。根據考證,早在春秋之前,粽子便已經出現了,其最初是用來祭祀的食物。而隨著歷史的發展,粽子中又不斷融入了人文內涵,現如今,提到粽子,人們便會不禁將其與屈原聯系到一起。
雖然粽子各地的人們都要包粽子,吃粽子,但無論是從粽子葉,外形還是到餡料口味,粽子可謂千變萬化,有堿水粽,甜餡粽,咸肉粽等等。每當端午臨近,全國各地的人們都不約而同地開啟了一場以粽子為主題的美食盛宴,將節日的氛圍以及儀式感拉滿。
當然縱使千變萬化,但包粽子離不開這樣幾個關鍵步驟,處理粽葉,泡米,準備餡料,包粽子,煮粽子,而這每一個環節其實都大有講究,對于粽子能否成功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尤其是煮粽子,作為收尾環節,更是不能馬虎,否則前邊的工作都會白白浪費。所以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關于煮粽子的技巧,牢記別只放水,容易夾生漏米,多加2物,香濃軟糯,不破不漏。趕快來看看吧~
2物——小蘇打
小蘇打是廚房里的“寶貝”,其可以用來發面,也可以烘焙,在清洗水果蔬菜時,放上一點,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燉肉時加點它,肉質纖維可以更快地軟化。很多老輩人煮粥時也喜歡加一點,可以令粥更加濃稠好喝。其實在煮粽子時,也要加一勺,這樣鍋里的水會呈現為堿性。在這樣的水中,經過長時間的煮,粽葉的柔韌性可以得到增強,所以也就不容易斷裂,漏米了。同時小蘇打還有著固色的效果,所以加了它,煮出的粽子更加鮮亮好看,不易發黑。
2物——重物
煮粽子的時間是比較久的,通常需要在兩個小時以上,同時要確保水分保持沸騰,所以期間蒸發的水分會比較多,在上鍋時便要將水分一次性加足,沒過粽子5公分以上。所以粽子放進去,容易飄起來,并且水沸騰的時候,粽子也容易從水中“跳出”來,這樣會令其受熱不均,容易出現夾生的情況。所以在加足水之后,放鍋蓋之前,要放上一個重物,以使粽子始終保持浸沒在水中的狀態。這樣才能使粽子被均勻煮透,而不夾生。
煮粽子用什么水?
與我們煮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煮飯之前要先將米浸泡一會兒, 吸水膨脹后,煮熟才好吃。粽子包之前也需要先浸泡,令米粒吸水變軟。這樣在煮的時候可以大大節省時間。有的人便會想到用熱水來煮粽子,認為這樣省時。熱水煮米飯很容易夾生,同理,用熱水煮粽子也會夾生。所以說,煮粽子要用冷水上鍋,在循序升溫的時候,令粽子自外到內均勻受熱,從而熟透,而米香也會更加充分地釋放出來。所以說煮粽子時,別用錯了水。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點贊,收藏和轉發!感謝您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