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絕對是在職博士的新元年。
什么原因?因為教育部2023年底對考博政策做出了重大的調整,新增83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一口氣推出了工程博士、醫學博士、教育博士、法律、文藝、翻譯、會計、社會工作、農業、林業等36個專業博士。
教育部的2035年遠景發展規劃中特意提到,“博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向專業學位傾斜,每年常規增量專門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博士專業學位發展”、“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業學位,專業碩士規模占比擴大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
所以,2025年各大高校的工程博士、教育博士、臨床醫學等紛紛大規模擴招,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東北等地區專業博士已經成為在職博士的主力軍。
并且,專業博士與學術博士完全分開,采取“分類評價、分類培養、分類答辯。”所以,你不用擔心英語,不用擔心科研論文,不用擔心筆試,不用擔心沒有時間上課,不用擔心博士論文。
你唯一要擔心的就是你的行動。既然是制度紅利,就一定要先知先覺,在方興未艾,在還沒有出圈的時候動手去搞定。等到進入大眾視野就晚了,不只是競爭進入白熱化,而且讀博士的成本也水漲船高。
那么,如何考在職博士呢?
別看博士只比碩士高一個層次,打法卻完全不同。考碩士是標準化的產品,參加每年12月份研究生入學聯考,考試過線就可以,所以考碩士主要的精力放在提高考試成績上就可以,根本不用聯系碩士導師。
而考博士是非標準化的產品,既沒有國家的統一考試,也沒有固定的考試分數,從高校工程博士錄取的趨勢來看,本科、碩士成績、英語水平、單位推薦、專家推薦信等已經淪為程序化的材料,而要想大概率或者確定性被大學錄取,你必須事先要得到博導的認可。
因為在職博士的錄取基本以審核材料為主,以面試為主,如果博導對你的專業理論基礎、工程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已獲成果、綜合素質等不認可的話,哪怕你材料審核排第一,也可能在面試的時候被淘汰。
事實上,任何國家的博士培養都是采取師承制,說白了就是師傅帶徒弟。如果博導與你無法對上脾氣,或者博導不愿意指導你,你將來大概率是無法畢業的。因為一旦讀博士以后,你今后要學的課程是很少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博導的指導下做實驗、搞調研、發論文,可以說博士與博導是深度捆綁。
所以要想被錄取,就必須事先與博導溝通,得到博導的認可。那么,讓博導認可什么呢?
第一是讓博導認可讀博潛質。包括過往所從事的項目,所發的論文,所獲取的專利等。你的本科、碩士成績排名當然是越高越好,你的科研、項目經驗當然是越豐富越好,而且一定要突出技術,讓博導感覺稍微雕琢一下,考生就是一塊美玉。
第二是讓博導認可科研實力。你對博導的研究方向要了解,尤其是最近1年的研究論文、課題最起碼看2-3遍,熟悉博導的研究領域,包括博導從事的橫向、縱向、面上課題要重點了解。
同時你的讀博研究計劃中的技術亮點是什么?技術最優路徑是什么?如何實現階段性成果?現有的項目支撐如何?項目應用前景如何。考生一定要找到最有可能實現技術成果的項目,并按照讀博研究計劃的學術規范寫5000-6000字的研究報告。
第三是讓博導認可你的人品。考上博士以后要朝夕相處4-5年,所以,博導與博士必須投緣,最起碼不討厭。很多博士無法畢業,最主要的問題出在博導不認可博士,袖手旁觀。試想,如果博導真的看你順眼,不遺余力幫你,你的博士論文還發什么愁?
要不要選擇考博培訓機構?
想考博士意愿很強,也知道聯系博導很重要,但是問題來了,很多在職人士離開校園時間已經10多年,甚至20多年,大學的門朝哪里開都不清楚,更別說與博導溝通了。你總不能到大學,見一個辦公室就敲門吧?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熟人推薦。的確,通過熟人例如碩導引薦熟悉的博導是最順理成章的事情。但現實情況是,要么碩導已經退休很長時間,基本不聯系了,要么自己已經更換了專業,要么自己想考一個更好的高校,所以碩導推薦并不靠譜。
那么,通過其他的社會關系呢?沒有直接認識的博導,總可以通過七拐八拐的關系找得合適的博導?但是你想啊,如今博士指標多稀缺,等你費勁找到了專業對口的博導,絕大多數請情況都是被博導婉拒,因為人家已經有了心儀的學員,你不得不重新尋找。如果碰巧博導對你非常滿意,愿意把指標留給你,接下來禮尚往來的人情是必須花的。因為博導也很現實,博士指標給誰不是給,博導干嘛不給一個資源最大化的學員?禮輕了,人家不高興。禮重了,你覺得虧。碰到個別含蓄的博導,要你看著給,那人情費用可就無法無邊了。
所以,如果你沒有靠譜的熟人引薦,或者想把錢花明白,找專業的考博輔導機構不失為一個策略。畢竟,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人家天天與高校打交道,與博導打交道,而且有專門的團隊運作,怎么著也比你單打獨斗要強,成本要低。
但是,選擇什么樣的機構學問可大了去了。
你上小紅書、知乎、抖音、B站等發一條要考博士的消息,估計5分鐘后就會接到10多個考博培訓機構的咨詢電話,咋聽起來每家機構實力都很強,各有千秋。
不過,再往深層次了解,你會發現付服務內容五花八門:有承諾100%考上博士的,有承諾發論文的,有承諾修改讀博研究計劃的;收費更是從2萬多到80萬、100萬,相差十萬八千里。
而且,考博培訓機構的學員糾紛也不少。有的機構招生過程中言過其實,交費前各種承諾,交費后立馬變臉。有的機構簽署的協議是霸王條款,一旦出現糾紛,退費非常困難。
當然,在互聯網信息時代,只要你稍微下點功夫,甄別一個考博培訓機構太簡單了。考培訓機構有沒有實力,靠不靠譜,你到網上一搜索,看看機構成立的時間,看看有沒有負面信息,看看有沒有學員投訴,你立馬就能分辨個大概。
事實上,你記住以下三條鐵律就足夠了!
首先是號稱“包過”的、“保過”的機構不能選
要知道,只要你選擇要報考的是教育部認可的博士,那么就是有難度的,就是有非常正規的流程,從招生簡章到報名、筆試、面試、錄取一定是在陽光下進行。所謂的“內推”、“提前鎖定名額”、“提前錄取”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考博輔導機構只能做外圍的工作,要想搞定博士錄取,必須高校、博導同意才可以。
試想,有哪個高校、哪個博導敢拿學校的聲譽,自己的烏紗帽開玩笑?一旦東窗事發,那可是要承擔刑事責任的。所以,無論機構吹得怎么天花亂墜,只要承諾包過,100%是一場騙局。
第二、不負責聯系博導的機構不能選
無論是全日制還是在職博士,絕大部分高校都把博導的首肯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你想啊,連博導的研究方向是什么都沒搞明白,你寫什么讀博研究計劃?
部分高校的工程博士規定,報名之前必須得到博導的同意,博導必須在報名表上簽字同意,材料很算合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考博培訓機構不負責聯系博導,你花那么多培訓費有什么用?你連博導長什么樣都不知道,考上博士豈不是天方夜譚?
第三、不讓你去公司辦公地點考察的機構不能選
很多機構只在網絡上與你聊,什么都能搞定,什么都敢承諾,一旦你說要去他們機構實地考察的時候,立馬把你微信拉黑。為什么?見光死!因為這樣的機構心虛,要么公司沒有實力,要么公司言過其實,一到現場就露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