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云南德宏5月22日電 題:跨越中緬邊境的減貧之路
中新社記者 繆超 劉冉陽
在云南省德宏州瑞麗沿邊產業園一家制衣工廠,22歲緬甸姑娘南玉晃(音譯)正用流利的中文和業務主管討論當天的生產計劃。她的主要工作是翻譯和質檢,但當裁剪、縫紉等流水線缺人手時,她會主動加入上述生產環節,"為了賺更多錢"。
勤奮節儉的南玉晃月薪平均達4000元(人民幣,下同),"比在緬甸當教師的表妹工資高出很多"。
南玉晃僅是眾多在瑞麗"淘金"的緬甸人之一。在中國與緬甸邊境,有一對緊緊相連的城市——瑞麗市與木姐市,兩地民眾休戚與共的友好歷史延續千年,2012年兩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近年來,瑞麗市憑借毗鄰南亞東南亞區位,以及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政策優勢打造瑞麗沿邊產業園,吸引著中國東部沿海勞動密集型工廠轉移落地。
在瑞麗沿邊產業園內,紡織服裝、裝備制造、通信電子、進口商品落地加工等企業有約70家,創造出海量崗位,為中國邊境民眾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也成為不少緬甸民眾擺脫貧困的好去處。
南玉晃家在木姐市南坎地區經營雜貨店,家庭貧困。2023年,南玉晃來到瑞麗務工,每月領到工資后,她留下200元,其余寄給爸媽,"園區內的工廠,都是包吃包住,花不到什么錢"。
今年4月,她回家探親,遞給70多歲奶奶3000元紅包,老人笑得合不攏嘴,親吻了她的額頭。
在南玉晃所在的制衣廠,記者看到食堂免費供應的三餐。早餐有油條、雞蛋、包子、蛋炒飯、紫菜湯;午餐和晚餐均是三菜一湯,各式肉類、蔬菜菜品搭配辣椒醬、蝦醬等;還為有素食需求的工人單獨設立菜譜。
"比在家里吃得好。"南玉晃說,工廠內設有籃球、藤球、歌舞等文體娛樂場地,"休息時,我喜歡去唱歌"。
在一家電子元件工廠內,28歲的緬甸男子德索(音譯)同樣擔負著家庭的重擔與希望。兩年前,父親去世后,他變賣在仰光的房產,帶著母親回到家鄉木姐市,購買80平方米土地建房。
為了建立新家園,他來到瑞麗務工,從流水線工人做到管理人員,如今每月工資3800元。德索說:"我每月寄3000元給媽媽,用于生活和建新房。"
每天,德索最開心的時刻是夜幕降臨。他與工友來到園區內的胞波街,吃燒烤、喝啤酒。這條街是園區專為豐富緬籍員工生活娛樂而修建,有雜貨店、糕點鋪、服裝店、燒烤攤、酒吧等50多家商鋪。
在燒烤攤上,德索向工友展示手機里的新家設計圖:一棟兩層帶陽臺的小樓。這棟已建起一層的新家,總共要花費23萬元,目前還差4萬元。
"再來一年,就賺夠建房的錢。"德索越說越高興,"新房建好,我就結婚,媽媽盼著抱孫子孫女呢。"(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