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連太空都沒有AI,人類還談什么星辰大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在澳門科技峰會上拋出這一觀點時,現場驟然安靜。這位阿里云創始人罕見地將AI戰場從地面拉向太空,宣布之江實驗室今年將發射50顆“計算衛星”,2027年前建成100顆規模的“三體計算星座”——這背后,藏著怎樣一場算力革命?
太空算力困局:90%衛星數據竟被浪費
傳統衛星面臨一個殘酷現實:受限于星地傳輸帶寬,約90%的遙感數據因無法實時處理而被迫丟棄。王堅以新疆火災監測為例,衛星拍下火情圖像后,需耗時數小時傳回地面處理,等警報發出時火勢早已蔓延。
“三體星座”的顛覆性在于在軌AI計算:衛星搭載GPU芯片,直接在空中完成圖像識別、數據分析,將結果而非原始數據傳回地球。這相當于把阿里云數據中心“搬”到近地軌道,處理效率提升百倍。
100顆衛星的野心:中國搶占太空AI制高點
王堅的布局暗合全球競賽趨勢:
- 美國:SpaceX星鏈已測試星間激光通信
- 歐洲:計劃2026年發射AI推理衛星
- 中國:“三體星座”率先實現實時在軌計算
據內部數據,單顆計算衛星可同時處理20萬畝農田的病蟲害檢測,或監控300公里海岸線的非法捕撈。當100顆衛星組網,地球任何角落的災害預警將精確到分鐘級。
小企業的逆襲:DeepSeek們如何彎道超車
王堅特別提到兩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
- DeepSeek:專注太空算法壓縮,讓大模型在衛星芯片上跑通
- 宇樹科技:研發抗輻射AI芯片,成本僅為傳統航天芯片1/10
“未來顛覆航天的可能是造電動車的企業?!蓖鯃赃@句話絕非戲言。商業航天時代,誰能用互聯網思維降低衛星制造成本,誰就能像SpaceX一樣改寫規則。
超越AGI之爭:AI的終極戰場在星辰大海
當業界還在爭論通用人工智能(AGI)何時到來時,王堅潑了盆冷水:“與其糾結概念,不如思考如何用AI預測小行星撞擊?!彼嘎?,之江實驗室已用太空AI模擬出月球基地建設方案,比NASA傳統測算快60倍。
仰望星空,那些閃爍的“AI衛星”正在編織一張智能天網。當地球上的我們還在為手機上的ChatGPT驚嘆時,一場關乎人類命運的太空算力革命已悄然啟幕——這一次,中國沒有缺席。
#搜索話題優質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