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21日,福州城內一片混亂。日軍的坦克和裝甲車在街道上肆意橫行,槍聲和爆炸聲不絕于耳。城內的居民們驚恐萬分,有的四處逃竄,有的躲在家中瑟瑟發抖。這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在這一天終于淪陷了。
【福建淪陷之謎】
不少人都以為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沒打過福建。但事實并非如此。
日本早就盯上了福建這塊肥肉。1938年,日軍就在《對華作戰的設想》中提到要占領福州和廈門。他們先是轟炸福州,然后登陸廈門,接著又兩度占領福州。
日軍在福建犯下了滔天罪行。他們殺害了61萬福建人,47萬人流離失所。更可惡的是,日軍還在廈門大搞毒品生意,專門成立了"廈門治安維持會公賣局",表面上管理鹽務,實際上卻在販賣鴉片。
1942年,日軍從臺灣運來了3000多兩鴉片到廈門。他們還開設專賣店,強迫老百姓吸食毒品。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鴉片戰爭時期的悲慘往事。日本人這招實在太陰險了,既賺錢又禍害中國人。
那么,日軍為什么沒有占領整個福建?
原因有幾個:首先,福建多山,地形復雜,除了沿海平原,大部分地方都是山區。日軍要全面占領,難度不小。
其次,相比東北等地區,福建的工業基礎薄弱,戰略價值不高。日軍權衡利弊后,覺得全面占領福建得不償失。
再者,福建人民的抗日熱情高漲。日軍擔心占領后難以控制局面,所以只占領了沿海重要城市。
【陜西保衛戰】
說完福建,陜西的情況。
陜西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潼關、漢中等地交通便利,戰略位置重要。日軍當然也對陜西垂涎三尺。
但是,想打下陜西,日軍可就沒那么容易了。
首先,潼關是天下第一雄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古代冷兵器時代尚且難以攻破,更何況是現代戰爭。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在這里也只能望關興嘆。
其次,黃河天險橫亙在前。1938年到1940年,日軍曾70多次試圖強渡黃河。但每次都鎩羽而歸。蔣介石派胡宗南的十七集團軍死守黃河,再加上共產黨軍隊的配合,日軍根本沖不過來。
再者,秦嶺山脈也是一道天然屏障。日軍想翻越秦嶺進軍陜西,難度不亞于蜀道之險。
日軍屢次失敗后,惱羞成怒,開始瘋狂轟炸西安。因為西安是西北軍事重鎮,日軍想借此打擊中國軍民的士氣。但這種小兒科的伎倆,怎么可能動搖陜西軍民的抗日決心?
【高潮:福建與陜西的命運之戰】
1941年春,日軍決定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同時突破福建和陜西防線。
4月20日凌晨,數萬日軍在福州登陸。守軍奮起抵抗,但寡不敵眾,被迫撤退。日軍如蝗蟲般涌入城內,燒殺搶掠無所不為。
與此同時,另一支日軍主力在潼關發動猛攻。他們派出精銳坦克部隊,企圖一舉突破防線。守軍在半個月內打退了日軍13次進攻,陣地幾易其手。
最慘烈的戰斗發生在5月2日。日軍出動了200多輛坦克,在飛機掩護下向潼關發起總攻。守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仍然死戰不退。
一位年僅18歲的工兵小戰士,抱著炸藥包沖向日軍坦克群。他高喊著"中國人不當亡國奴"的口號,與坦克同歸于盡。這名小戰士的英勇犧牲,極大地鼓舞了守軍士氣。
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后,終于意識到強攻潼關是徒勞的。他們不得不放棄這個瘋狂的計劃,轉而對西安進行狂轟濫炸。
在福建戰場,日軍雖然占領了福州等沿海城市,但在向內陸推進時遭遇了頑強抵抗。游擊隊在山區打游擊,讓日軍疲于奔命。日軍補給線被切斷,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
到了6月,日軍不得不收縮防線,放棄了對福建內陸的進攻。他們將主要兵力集中在沿海重要城市,對內陸則采取掃蕩政策。
從福建和陜西的抗戰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和中國軍民的英勇抗爭。
日軍妄圖全面占領中國,但他們低估了中國人民的意志。無論是福建的山區游擊戰,還是陜西的堅守天險,都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今天,我們回顧這段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銘記教訓,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我們要以史為鑒,努力建設強大的國家,永遠不讓那段屈辱的歷史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