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秋收起義,很多人始終難以理解的是,為什么毛主席放棄攻打長沙、轉兵井岡的正確意見會遭到絕大多數人的反對?在我們今天看來,明知不敵還要硬打,這些人同傻子有何區別?
可是,在這些反對者中,很多人都是富有斗爭經驗的革命者,像余灑度等人還是久經戰火考驗的職業軍人,豈有不懂得攻打長沙的危險性?
還有,五千起義軍中,真正具有戰斗力的只有盧德銘的警衛團兩千余人,而且還缺乏重型武器。其余三千人都是手持梭鏢鋤頭的農民自衛軍和只有幾支破槍的工人武裝,這樣的武裝靠什么進攻長沙?用鋤頭挖城墻嗎?
那么,基于這樣的起義力量,中央和湖南省委為何敢制定攻取長沙的計劃?要知道長沙當時是中國排得上名號的大城市。
上世紀二十年代,在幾任湖南軍閥的經略下,長沙城墻堅固,易守難攻,中央何以敢小視長沙,將奪取長沙作為秋收起義的終極目標?更絕的是,作為中央特派員和起義軍前委書記的毛澤東,當時也是極力贊成中央決定的。
這些問題之所以今天的人們難以理解,是因為史料始終沒有澄清一個事實,那就是當時長沙城內的守軍力量。
查遍現有史料,關于長沙守軍兵力,大多以“重兵布防”四字一筆帶過,個別資料表示長沙有九千兵力,這顯然說不過去。如果真有九千重兵布防,中央不可能制定攻打長沙的計劃。
由于歷史久遠,又無專門記載,當時長沙城內的守軍兵力的確難以考證。但我們可以根據1927年秋季國內的實際形勢加以推算,得出一個大概數字:不包括憲兵警察,長沙當時守敵在三到四千人左右。
秋收起義前,主政湖南的軍閥是唐生智。唐生智本是北洋軍閥、湘軍趙恒惕的部下,1926年發動兵變驅逐趙恒踢后加入國民政府,成為湖南督軍。
唐生智賴以起家的部隊是自己的第4師,加入國民黨后,第4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軍。經過北伐戰爭的洗禮,唐生智的部隊像氣球一樣迅速膨脹,到秋收起義前夕,在第8軍的基礎上已經發展成5個軍,兵力大約6萬人左右。
這里要說明一下,當時部隊建制較亂,很多軍都不滿員,像唐生智的五個軍,也就何鍵的第35軍和劉興的第36軍實力要強一下,但這兩個軍每個軍也不足兩萬兵力。
唐生智這6萬人可不止負責湖南的防務,還包括湖北大部。更何況,秋收起義前夕,唐生智的主力全部在安徽蕪湖一帶,留在長沙城內的只有極少部分。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4月17日,武漢國民政府免去蔣介石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之職,任命唐生智為北伐總指揮,誓師繼續北伐。到6月初,唐生智、馮玉祥兩部會師鄭州,進占開封,取得了武漢國民政府北伐的勝利。
北伐勝利后,唐生智極力主張討蔣。8月,除劉興第36軍第2師分別駐防長沙、拱衛武漢之外,其余主力全部夾江東進討蔣,包括何鍵的第35軍。很多史料說當時長沙守軍是何鍵的第35軍,這是絕無可能的,如果第35軍守長沙,中央絕對不會制定攻打長沙的計劃。事實上,長沙城內當時只有第36軍第2師約一半的兵力,最多三到四千人。
劉興第36軍是唐生智的王牌部隊,第2師更是王牌中的王牌,裝備精良,戰斗力強悍,即使只有3到4千人,加上城內的憲兵警察,那也有5000人左右,依然對起義軍保持著絕對的優勢,為何中央仍然敢制定攻打長沙的計劃?這其中自有原因。
大革命時期,長沙同廣州一樣,是中國共產黨主要經略的重地,僅毛主席對這片土地就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到1927年,長沙及周邊地區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形勢一片大好,這也是第35軍何鍵、許克祥發動馬日事變的起因,因為長沙城內的工人力量讓仇視共產黨的反革命勢力感受到了威脅。
馬日事變后,湖南省委決定發起反擊,當時彭公達等人在全湘組織了10萬支梭鏢隊伍,發動了上百萬群眾,計劃百萬工農武裝奪取長沙。但由于陳獨秀怕破壞中共與武漢國民政府的團結局面,緊急叫停了這次武裝起義,毛主席知道后仰天嘆息,從此以后和陳獨秀分道揚鑣。
中共八七會議期間,鑒于長沙城內守軍力量薄弱的情況,長沙城內的工人武裝蓄勢待發,一直希望計劃中的秋收起義能夠里應外合,奪取長沙,為馬日事變的遇難者報仇雪恨。
所以在中共八七會議上,瞿秋白同意毛澤東作為特派員返回長沙領導秋收起義,同時委派在湖南頗有影響力的彭公達回湘重組湖南省委,一內一外共同領導秋收起義。
所以在當時,中央及湖南省委的計劃是,起義軍從外向里打,長沙城內工人暴動后,從里向外打,兩軍里應外合,拿下長沙不是問題,這就是中央敢于制定攻打長沙計劃的真正原因。
這樣看來,奪取長沙的確有希望,難怪那么多人堅持既定方針不變,反對轉兵井岡。
那么,毛主席為何后來堅決反對攻打長沙,一定要轉兵到大山深處呢?毛主席臨時改變決策的行為為何被定性為挽救中國革命的壯舉呢?這其中又有兩個原因。
其一,由于起義的保密工作沒做好,在起義前夕,長沙城內的反動派已得到了消息,軍警憲兵開始大肆鎮壓工人武裝,原計劃9月15日長沙城內的工人武裝起義被迫取消,攻打長沙沒了城里的策應,還怎么打?
其二,起義軍在外圍起義中遭遇重大挫折,兵力損失慘重,到文家市集結時,總兵力只有2千余人,這點兵力還如何能奪取長沙?
但當時大部分人還很樂觀,因為這2千余人大多數來自于警衛團,很有戰斗力,大家認為長沙守軍就是烏合之眾。還有一個原因,這些人高估了赤手工人的力量,認為只要進攻長沙,長沙城內的工人和市民一定會趁機反抗。
但毛主席并不這么認為,他清楚地意識到,以現有力量去攻打長沙,無異于以卵擊石,只會自取滅亡全軍覆滅,所以堅持轉兵,甚至不惜以中央特派員和前委書記的身份壓制余灑度等人。
事實證明,毛主席的決策是無比英明的,當時因為情報工作能力欠缺,大家都不知道,當秋收起義的消息傳到安徽后,何鍵立即決定親自率領兩個師回援長沙,行至半途時,得知起義軍轉兵后方才作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