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里堤美食荒漠讀書四年,都沒發(fā)現(xiàn)這塊風水寶地。
——今天的編輯 門牙
直到地鐵到站播報“前往西南交通大學的乘客”時,我都無法想象出,交大正對門的這條小破巷的模樣。一條馬路之隔,仿若兩個世界。
銀桂原屬桂中之月。但成都這條銀桂巷,似乎很難掛靠上這樣香香噴噴的形容。
有人說八九十年代那會兒,它就已經是這樣。甚至建議它,再堅持一下,過個十年二十年,就是一個古鎮(zhèn)了。
住家戶、館子、菜市場在這幾條縱橫交錯的巷巷兒頭,順著雜亂無序的電線,茂密生長。消失多年的小百貨、彈棉花的、修家電的,在這里稀松平常。
既然此地保留了那么多老成都的精髓,不如深入探訪一回。找的就是,老輩子的悠然日常背后,那些被學生娃兒暗得最深的秘密老味道。
林記家常炒菜
據(jù)說是“西南交大唯一指定駐校外食堂”。這類型的館子跑不脫的便宜、好吃,但環(huán)境嘛……想都不要想。
搬到新址的林記比原先寬敞太多。一樣的中午十二點,門口重起摞起的板凳兒,坐滿。
第一次來的人,特別是外地人,容易遭這樣的陣仗夯退。好在成都人都懂,這種老小區(qū)破窗開店的小一樓,你——順到往里面走。
途徑收拾得巴巴適適的住家臥室,抵達后院的篷篷,這里才是這家炒菜館的主戰(zhàn)場。
老板兒一邊收拾隔壁桌,一邊示意我掃碼點菜。我想到我們兩個人,一葷一素一個湯足矣。打開菜單,太感人了——
像回鍋肉、宮保雞丁這種菜,都特設小份,關鍵才十幾元。
麻起膽子一樣點了一份,又添了招牌肝腰,和豆腐湯。66元的單子,下得齊全豐富,花得心滿意更足。
林記的廚房,就是篷篷下的一條細窄長廊。灶上兩口大鐵鍋你追我趕地輪流噴火。灶下,切菜的、配菜的、拌菜的齊齊上陣,根本忙不贏。
喜迎頭盤菜上桌,我差不多已經等了半個小時。同行的朋友表示理解:你看隔壁子那兩個學生娃娃,電視節(jié)目都放完了,菜才來。
真正讓我與此和解的,是回鍋肉上巴適、妥帖的燈盞窩兒。大小青椒各有其一,黑色豆豉散落其中,瘦肉的邊緣,被鍋氣灼至微微焦糊的痕跡清晰可見。
“你不要看這份兒回鍋肉分量小,炒得還像回事。川菜就是要亮油!”
一口吃下去,更加印證了朋友對它的贊不絕口。肥肉耙糯,瘦肉硬肘,青椒一香一辣,只待一坨白飯入口。
肝腰腳跟腳地抵達,一聞便知,定是在猛火快炒的最佳時機,烘了酒。
剛斷生的肝腰正嫩,浸了油的萵筍尖,沾染了最精華的香。里面還加了芹菜段、泡椒絲,咋個吃都不得腥。
宮保雞丁的雞丁,應該是下鍋前就裹了一層粉。巴味,也最大程度地封鎖住了雞肉最珍貴的鮮嫩。
它和我原先在大館子吃的那種宮保雞丁有所不同,荔枝味不搶,反而突出的是雞丁那一絲掛味的鈍感。
三菜一湯吃下來,我大概懂了這家為啥那么受交大學生娃兒的歡迎。分量小,味道老,花最少的錢吃到種類最多的老成都地道單鍋小炒,是比食堂來事哦!
劉記鍋盔
從林記走到劉記,從銀桂三巷穿至二巷,確實有點兒漫步八十年代成都的味道。
看到老單元樓下掛一紙牌:出租偏房。我問朋友啥叫“偏房”?她說就是非主臥,通常面積、光線和通風都會次一些的房間,但便宜。
她順到灰墻旁的三角梅,指向遠處的閣樓:“你看到沒有?老輩子些小時候才有的那種閣樓。”
劉記鍋盔在二巷菜市場的頭頭上。午飯過后,老板兒坐在黑燈瞎火的小店里面包粽子。她眉毛皺得幫緊,人還飛歪。
我問她鍋盔咋賣,她的眉間稍才放松一寸,反問我要豬肉還是牛肉,熱的嗎冷的。
要了一個牛肉,7元。然后她把鍋盔切成兩半,往鍋兒上一擱,烘一下,再翻個面。
熱乎乎的鍋盔,敦實卻也酥脆。吃到軟面餅皮的深處,方才有點牛肉的鹽味。
我大膽猜,要是趕到清早八晨的第一鍋出爐的鍋盔來,恐怕好吃更多。
德陽一號冰站
這家冰粉兒店在銀桂橋片區(qū)背后的銀沙路上。我問老板兒這家店開了好久?一個食客率先搶答:她們這兒怕是有十多年了吧!老板兒點點頭。
我在想,交大的娃兒也太幸福了吧,盡是十多年的老店,又吃又喝地度過大學生活。關鍵還暗起,不隨便跟外人說。
著實有點兒吃不下了,但也敵不過這種老冰粉兒親民的價格。
招牌玫瑰和椰奶各要一碗,老板兒接單后便埋頭開工。那種熟練于顆粒之間的精準配比,像極了一個化學實驗員。
當代人對于甜品的最高評價,莫過于:不甜。這家冰粉兒也是,不甜即是真甜。
玫瑰冰粉兒當屬冰粉兒里頭的老傳統(tǒng)。花生、葡萄干兒、糍粑整齊列隊,一勺紅豆,搗爛成泥,恰到好處地增甜翻砂,為紅糖的少許加入,清淺開道。
椰奶更是清爽如海南之夏,不粘不稠。我最喜歡的是里面的小爆珠,每每一次微弱的爆破,都能給味覺帶來一絲淡淡的橘子香味。
下午時段,來這里吃的幾乎都是些附近居民。下個樓,走兩步,走到門口剎一腳、坐一屁股喝碗冰粉兒,再往回走,帶娃娃的帶娃娃,收衣服的收衣服,弄飯的弄飯。
嘖,還是老成都會享受。
小竹簽老串串香
早在2012年左右,九里堤一帶就參與并見證過成都串串的鼎盛時期。
瓜串串、毛線簽簽,這些曾在此紅極一時、卻時過境遷的老前輩,似乎為這個片區(qū)的串串定了個八九不離十的基調。
吃了這么多年串串,真的再難有啥子好吃得不得了的串串打動我心。這家小竹簽算個例外。
它的味道不網紅,一口便能讓我想起那段“十年前青年路吃串串被燒卷軼事”。朋友也是如此,一邊吃一邊給我說,原先那種自行車兩邊掛蜂窩煤的“手提式”。
菜是水當當?shù)男迈r,原湯碟和干碟還保留了三分原先“成都串串大斗法”時期的那些老花樣兒。
脆豆腐和火鍋粉兒,又一把把人拉回小學放學、作業(yè)沒做完都恨到要吃的麻辣燙。
串串兒的味道,辣得不算歪,更多的是香。鍋底牛油味很重,好在清潤不油膩。燙下去的菜撈起來,浸泡的是湯底老料的香。
我覺得它最適合現(xiàn)在聲稱“老是找不到好吃的串串”那類人。首先第一口味道就不會讓人討厭,然后越吃,越能從中找到,那些真實存在、尚未被網紅化的“老成都記憶點”。
也就難怪,杵拐杖的要來吃,大肚子也要來吃,煙不離手的哥老倌也要來吃。一到飯點,前一桌剛抬屁股走人馬上就有人坐下。
在銀桂橋晃了一下午,吃了一下午。這兒整體給我的感覺,確實很像是西南交大外的一塊老成都自留地。更是一顆永遠封存在一九八幾年的時空膠囊。
它對于成都人來說,彌足珍貴。老輩子在這兒撿起小時候的記憶碎片,小輩子跟到老輩子的腳板印,把這段不曾經歷的故事填滿。
如果以后有外地朋友來,我想嘗試帶他們來銀桂橋。吸一吸陳舊而擁擠的小樓小道中,涌動著的那股生活氣。
今日編輯 | 中午吃到晚上的門牙少女
本文系談資“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圖片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門牙的門牙哪兒去了
成都人的蔥花扯不得
看哪個開得贏哪個
《大學(英語)贈與我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