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粉絲已經看過了這段由印度神曲改編的搞笑段子了。
魔性的印度旋律,配上夸張的表情和諷刺的歌詞,讓這段視頻不但在國內爆火,甚至還火到了國外,全球播放量以十億計。
其中,最愛看的要數土耳其人,他們把中文歌詞翻譯成了土耳其語后,先是在TikTok、YouTube、X等平臺,瘋狂轉發點贊,但仍覺得不過癮,后來干脆直接在電視臺上放,屬于貼臉開大了。
搞笑的是印度人的反應,照理說,冤有頭債有主,出了這種事兒,他們應該找視頻的制作者算賬才對,但印度人的腦回路很神奇,居然制裁起“轉發”的土耳其人來。
據《南華早報》報道,印度民間和貿易組織開始大規模抵制土耳其商品,理由是土耳其在印巴沖突中“支持巴基斯坦”。
且不說,巴基斯坦的幕后大哥究竟是誰,單說“支持巴基斯坦”的國家,那多了去了,中東就有一大群,為什么印度不制裁他們,偏偏只制裁土耳其呢?
說白了就四個字:欺軟怕硬。
首先,巴基斯坦的幕后大哥,印度人肯定是得罪不起的。
經過上輪空戰后,即使印度人嘴巴上不承認,但精英階層已意識到了雙方巨大的差距,不是三代機打四代機這么簡單,而是戰斗體系的差距,巴基斯坦用殲10都能把他們打成這樣,真要得罪了幕后大哥,對方出動主力戰機,印度空軍不就成歷史名詞了嗎?
這是硬實力上的得罪不起。
再說經濟上,印度的制造業高度依賴幕后大哥的供應鏈,舉個例子,塔塔制造的電動汽車,用的電池90%要從幕后大哥處進口,紡織業用的高端布料更是高達95%。
可以說,印度從低端到高端的制造業,全要仰賴幕后大哥。這時,如果膽敢去抵制,甚至制裁幕后大哥,印度制造業不是自尋死路嗎?
同樣,中東那幾個支持巴基斯坦的國家,印度人也得罪不起。
單一個阿聯酋,就收納了356萬名印度勞工,每年寄回400多億美元的外匯。印度人制裁他們,除非不想賺錢了。
再者,這幾年,印度企業偷偷幫“大鵝”煉油,賣給歐洲,搶了不少中東國家的生意,這筆賬人家還沒跟你算呢!非要撕破臉皮,捅破這層窗戶紙,老賬新賬一起算嗎?印度人沒這個膽子。
所以,思來想去,也只有“軟柿子”土耳其可以拿出來開刀了。
首先,每年土耳其對印度出口額僅15億,僅占印度總進口量的0.64%;其次,在土耳其務工的印度人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制裁他們對印度的經濟影響微乎其微。
于是,倒霉的土耳其便成了印度人的出氣筒,用來彰顯印度的“國家尊嚴”不容挑釁。
其實,我們也不用對印度人的欺軟怕硬感到驚奇,歷史上他們一直這么干,“欺軟怕硬”四個字已經深深刻入他們的國民性格中了。
比如,中國游客去印度旅游,本著平等相待的想法,與當地人打交道,不會因為窮或種姓歧視對方,得到的回報是,被印度人坑,打車、買東西被宰算輕的,最奇葩的是遇到乞討的小孩,如果給錢,他就會叫來更多小孩要錢,如果不給錢,他們就當面罵你,搞得像你欠他錢一樣。
歐美游客可不慣著他們,作為老牌殖民者,他們很瞧不上印度文化,對印度人頤指氣使,像呼喚仆人一樣與他們溝通,結果印度人對他們尊重得不得了,笑臉相迎,免費請他們吃吃喝喝,最離譜的是有個印度人知道游客是英國來的后,竟然說:“請留下來,再殖民我們一次!”
對巴基斯坦、土耳其大呼小叫,彰顯印度尊嚴,對英國人卑躬屈膝,請求二次殖民,這種反差不禁讓人想起沈逸老師的一句話:對于這些被殖民過的地方,我們不要為他們考慮太多,直接打一頓就好了,他們會自己想通的,沒想通的人已經淘汰了。
這個論斷用在印度人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在戰機掉下來后,他們不已經試著學會尊重我們了嗎?
作者:95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