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粽葉鋪就一條林下富民路
東南網5月23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王帥 通訊員 吳火招)
端午將至,走進清流縣余朋鄉泰山畬族村,村口道路旁的箬竹葉層層疊疊生長,青翠欲滴。“這是我們自己育的苗,長了一年多,葉片最寬的有7厘米,符合包粽子的要求。”5月19日,泰山畬族村箬竹種植大戶邱幫鋒指著路邊的一排箬竹葉說道。
箬竹是禾本科箬竹屬的植物,耐陰性強,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多生長于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區的林下、林緣或山坡路旁。箬竹的葉片寬大,具有特殊的清香味,是粽葉的主要原料之一,其葉、莖、根等部位都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具有清熱止血、解毒消腫等功效,竹竿則可用于制作毛筆桿、竹筷等日用品,還可用于造紙等。
余朋鄉山多林密,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箬竹資源非常豐富,擁有天然箬竹5000余畝,分布在全鄉5個村,主要集中在泰山畬族村、芹溪村。
每年農歷五月到七月,泰山和芹溪兩個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上山采摘粽葉,一小部分用于自家包粽子,絕大部分晾干后外賣。
“一家兩夫妻采,兩個月下來,最多可以賣4萬多元。”芹溪村黨支部書記莢儒進說。
“去年粽葉價格是這些年來最高的一年,一公斤干葉可以賣到34元。”芹溪村村民鄭細妹說。
同樣是芹溪村的莢儒漁,去年采的粽葉賣了3萬多元。今年初,他看中粽葉良好的市場前景,在自家山場林下種植了10畝箬竹。“都是山上野生的,我分株挖回到林下套種,看看今年長得如何。”莢儒漁說,施肥、劈草,管理一番,目前看來長得還行。
“我的一個親戚去湖南學習過箬竹的人工育苗。向他請教后,我去年也育了2萬盆,銷路很好,今年又育了8萬盆。”邱幫鋒說,去年,他在山上套種了80畝箬竹,畝均收入可達3000元,人工種植的成活率比野生移栽的更高,今年的訂單量還增加了。
邱幫鋒介紹,人工種植箬竹,只需一年施一兩次肥,再除除草就行,管護方便;此外,箬竹適應能力很強,空閑地、房前屋后、林下都可以種植。箬竹只需3年就可以進入豐產期,之后村民就不用漫山遍野尋覓采摘,在家門口就可以增加一份收入。
“去年,鄉里幫助泰山村爭取到項目資金15萬元,在村里集體山場的林下套種了140畝箬竹;今年又爭取了35萬元,種植260畝。等到豐收期后,我們會采取一年一競標的方式,標給私人采摘售賣,促進村民和村集體雙增收。”余朋鄉鄉長余健說。
(王帥)
(東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