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曾理譚又銘)5月21日,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楊清武教授和資文杰教授團隊重磅研究成果《替奈普酶靜脈溶栓聯合取栓術對比單獨取栓術治療急性大血管閉塞性卒中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BRIDGE-TNK)》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并同步于歐洲卒中組織會議(ESOC 2025)開幕式全體會議(北京時間5月21日15:59)向全球發布。
楊清武教授介紹,腦卒中是中國致死率、致殘率最高的疾病,盡管近年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血管內治療及溶栓治療),其療效依然無法令人滿意,迫切需要開發新的腦保護治療方案。
近年來,他們團隊牽頭進行的主要聚焦于大血管閉塞導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輔助治療策略,是目前國際上該學術領域中起步最早、臨床病例量最大的研究。相關研究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杰出青年項目、重慶市重點科研項目等資助。
2021年1月19日,由楊清武教授團隊領銜的腦卒中介入動脈取栓治療(DEVT)多中心隨機試驗證實:對于大血管閉塞型腦卒中,單獨取栓的療效非劣于傳統溶栓聯合取栓(功能獨立率54.3%vs.46.6%)。這項顛覆性成果登上《美國醫學會雜志》,為簡化急救流程、降低出血風險提供了強力證據,尤其為溶栓禁忌證患者帶來新希望。
然而,在大血管閉塞性卒中的血管再通流程(直接取栓還是橋接治療)一直存在爭議。團隊繼續回答:溶栓藥物本身的局限性是否掩蓋了橋接治療的潛力這一關鍵的臨床問題?就在今天,楊清武教授和資文杰教授團隊再度突破:采用新一代溶栓藥“替奈普酶”的BRIDGE-TNK試驗成果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證明替奈普酶橋接取栓可顯著提升患者良好預后率(功能獨立率52.9%vs.44.1%),且未顯著增加出血風險。
DEVT挑戰了傳統橋接治療的必要性,而BRIDGE-TNK則重新評估了橋接治療的價值,但使用更優的溶栓藥物。這可能形成一個從“是否需要橋接治療”到“如何優化橋接治療”的演進故事。DEVT與BRIDGE-TNK共同繪制了急性卒中再灌注治療的演進圖譜:前者顛覆了傳統橋接治療的普適性,后者則通過替奈普酶的革新性應用,重新定義了高效、安全的個體化橋接策略。
這一遞進式證據鏈不僅推動臨床實踐從“簡化流程”向“精準優化”轉型,更為未來溶栓-取栓協同機制的探索指明方向。BRIDGE-TNK研究成果為解決大血管閉塞血管再通流程的爭議提供了可靠的證據,將推動國際指南的更新。
通訊作者楊清武教授表示:“這不僅是藥物的升級,更是治療策略的智慧選擇。對于時間窗內且無禁忌證的患者,替奈普酶橋接能‘軟化’血栓,讓取栓更高效。而高齡、出血風險高的患者,直接取栓仍是優選。”為進一步擴展受治人群,研究團隊擬開展在延長時間窗替奈普酶靜脈溶栓治療的研究《替奈普酶對比安慰劑用于發病4.5至24小時急性大血管閉塞性卒中血管內治療的前置治療: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試驗(BRIDGE-TNK EXTEND)》。此外,本試驗將與超時間窗替奈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的Ⅲ期臨床試驗(TIMELESS試驗)進行個體數據薈萃,為替奈普酶靜脈溶栓時間窗提供依據以及驗證不同人群的療效差異,并探索血栓成分、側支循環等潛在機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