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一間壽司店晚餐,坐我隔壁的客人每一道菜到她面前后,都花了很長的時間拍照,拍完之后再將壽司退還給師傅,要師傅烤到全熟,連鰹魚半敲燒都不例外!另外一間熟識的壽司屋,也在昨天公開貼文,以后禁止相機大炮入內。
本文將以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Bourdieu )、哲學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洪席耶(JacquesRancière)、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等對文化的觀察與評論,透過與日本美食家濱田岳文出版的《美食の教養世界一の美食家が知っていること》一書,來檢視當代的foodie現象、食物的感官經驗的展演性改變,以及Instagram、YouTube、餐廳評鑒體系與社群美食帳號共同構成的當代「飲食觀看場域」。
所謂Foodie、Gourmet與飲食文化研究者,有什么不同?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在《美食の教養》一書的開始,作者濱田岳文是這么定義自己的:「你應該聽過『foodie』這個詞吧?簡單來說,就是那些飛遍世界、在當地的美味餐廳用餐,并將這樣的行動當作日常反覆實踐的人們。我自己,正是這樣一位foodie?!?/p>
何謂foodie?廣義而言,foodie指的是專業程度不高的飲食愛好者,透過自身的味覺經驗、店家探索、打卡、拍照、寫評語、追美食節目、社群互動來進行飲食上的實踐。
簡言之,foodie所重視的,是味覺經驗和探店。而飲食愛好者除了foodie外,還有美食家(Gourmet)與飲食文化研究者。這兩者與foodie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著重的,還包括了食材、服務、技藝和格調;后者除了以上所有的項目之后,還包含了歷史與文化。
對foodie的定義,其實已經不僅是對美食的熱愛,更是對是美食實踐形態。在當代語境下,它既可成為美食民主化的推動者,也可能淪為消費欲望的再制者。 因此,區分foodie、美食家與研究者,并非了畫分高低,而是為了理解其不同的話語,對食物不同的理解,以及他們所討論的食物被誰聽見,并如何被再現。
接下來,濱田岳文則認為,每個人對「吃」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覺得吃飽、補充營養就夠了。他以自己為例,說他現在住在附帶家具與清潔服務的服務式公寓,當初搬進來時,甚至把原有家具全數處理掉。
以前他很愛家具,還會特別訂做。但過上這樣的生活后,已無力維持空間的整潔,只好割舍那些曾經珍視的物件。當一個人選擇專注于某件事,就難免得放棄其他。與其把時間花在整理房間,他更想用來做自己熱衷的事。
即使是熱愛美食的人,也有各種面向。有人追求濃郁味道、稀有食材。正如同有人愛聽悅耳的音樂、欣賞「美得驚人」的料理。也有人認為吃飯就是和朋友共享時光,或是應酬與交易的場域。 「吃什么不重要,跟誰吃才重要」。有些人則愛下廚、享受把做給別人吃的過程。也有人是為了餐廳的氣氛而外食;有人總愛嘗試新鮮沒吃過的東西。
每個人與飲食的關系都不同,這種多樣性正是美食的迷人之處。而濱田岳文就是那種特別熱愛「外食」的人。他喜歡把料理人創作的餐點當作作品欣賞,像聽演唱會、逛音樂祭那樣,從中獲得感動。對他來說,連視覺藝術也一樣,用欣賞創作的態度來吃飯,這就是他面對飲食的方式。
好吃與否,可能不只是「個人口味差異」的問題?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濱田岳文這本書所思考的,是「美食」再定義。說到「美食」,大家很容易聯想到奢華的東西。此外,「美」這個字眼本身就含有一種價值判斷,可能讓某些人產生排斥感。若要更準確地表達其思考的概念,或許該用「Gastronomy」(美食學)這個詞更恰當。
根據維基百科,Gastronomy是一門以料理為中心,涵蓋多種文化的綜合性學問。而「美食」在日語中其實還是個不太被熟悉的外來語。對他而言,包含了文化元素的美食才是真正重要的。這是一種不止于「好吃」的再定義,而是從文化角度去吃的體驗。他想做的不是只是「吃東西」,而是透過食物去遇見它背后的歷史、文化,甚至一種名為「美」的感受。
飲食文化就是人類學。也就是說,透過「吃」這個行為,人們能夠更深入理解各種社會與文化,滿足知識性的好奇心。吃進嘴里、消化、轉化為能量來驅動身體,這不僅僅是「吃進去」這么簡單的事。
從「如何更豐富地活著」這個意義上來看,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為了活著而吃,與作為文化的一部分而吃,是不同的。 作為文化的飲食,不只是為了身體健康,更是為了精神層面的持續生存。
評價具有文化價值的事物,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無法量化,但也并非完全沒有客觀標準。外行人煮出來的拉面,和東京頂尖的拉面的文化價值不可能一樣,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會認同。
有些人會說:「那只是個人口味問題,沒什么好評價的。」但如果他從未去過那些頂尖餐廳、只是因為預約不到、或是光顧那些別人不會提的老店,這樣的判斷根本無法做出正確的評價。那間老壽司店如果真的停滯在過去,而他卻看不出來,那就不能說「評價得當」。
如果一個人缺乏感受力或文化素養,甚至放棄了用心體會的努力,卻還說「這只是我個人喜好」,那對于每天努力精進的料理人來說,無疑是一種不敬。
當我們討論「哪間餐廳最棒」時,常會有人突然提起自己喜歡的老牌定食屋或居酒屋。由于每個人都有自己愛店,因此這種「情感投入」之間根本無法分出高下,那只是個人感想,沒有普遍性,更無法進行意見交換與文化價值的討論。
這就像義大利人總說「媽媽煮的最好吃」。這當然可以理解為一種情感投射,但如果大家都這么認為,那人類最后就只會吃媽媽煮的飯,專業廚師就失去存在意義了。
雖高唱「人人都可以享受美食」,但Foodie現象并非真正的民主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濱田岳文在書中,強調了美食即旅行,食物不只是味覺,而是世界經驗的介面。將飲食視為進入世界的一種方式。從北韓到南極,食不再是本地化的生活,而是一種全球化行動與文化搜集。
而作者放棄家具、轉住服務公寓,是為了集中感官與時間在「吃」這件事。則是一種高度自覺的生活選擇,顯示出現代生活風格的轉向,從物質占有到體驗密度的追求。他不做菜,也不強調營養,而是將廚師視為「創作者」,自己則是「鑒賞者」。是一種美學式消費:吃不是為了活,而是為了參與一場風格的展演。
法國社會學家布赫迪厄在《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中,提出了經濟資本(金錢與物質資源)、社會資本(人際網絡與社會連結、文化資本(知識、教育、審美能力,分為「體現化」(incorporated)、「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與「客觀化」(objectified)等三種資本形式。
他主張品味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階級透過文化資本所建構的區隔工具。飲食品味亦然,人們對于「什么是好吃的」的判斷,不是純粹感官本能,而是社會條件下的學習與再現。
作者自陳為國際美食旅行家,參與全球排名、走遍世界餐廳,這正是一種高階文化資本的體現。這種「能夠說出好壞」、「知道該去哪里吃」、「能鑒賞」的能力,對應到布赫迪厄所謂的「區判」機制:「我不是只為了飽足吃飯,我吃的是風格,是文化,是審美判斷?!?也正是他所說的:「文化品味是對生活風格的階級化編碼?!?/p>
至于作者放棄家具、簡化生活,是一種體現化文化資本的實踐。他不是透過擁有來彰顯地位,而是透過「精致地放棄」只保留能提供感官與文化密度的「吃」。這符合布赫迪厄所說的上層階級對「純粹形式」的追求。而其社群發文與評論,也屬于文化資本的客觀化形式:他將食評文本作為知識資源來流通,參與全球的認可機制,在話語場域中累積象征資本。
Foodie現象雖然往往被包裝為「人人都可以享受美食」,但實際上它依賴大量前提條件(時間、金錢、文化識讀力),并非真正民主。這種消費的民主語言背后藏著結構性的排除:誰有能力飛到127個國家?誰知道該怎么預訂、怎么點菜、怎么拍照?誰理解餐廳背后的文化語境? 如同布赫迪厄所指出,「文化資本雖不如金錢明顯,卻更有效地自然化社會區隔。」
濱田岳文表面上談的是個人飲食喜好與風格選擇,但若套入布赫迪厄的分析視角,我們會看到食物如何作為一種符號資本與階級實踐的表演場域。 Foodie并不是純粹的食者,而是透過飲食進行身份建構、文化參與與階級區隔的文化行動者。
即便在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也不是每一份料理都有平等的能見度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濱田岳文所提出的料理不只是「做」的藝術,更是「被看見」的藝術的說法,是一種觀看性的文化轉變,這種飲食的「觀看性」轉變,不僅改變了人們對食物的感官經驗,也重構了料理與文化生產之間的關系。
當食物成為可被拍攝、評價、轉發與演繹的對象,它便不再只是味覺的事件,而是進入了一個視覺化、再現化的流通體系。這正與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所提出的核心命題相呼應:當藝術作品失去其「靈光」(aura),轉而在機械復制中成為可再生、可擁有、可操作的影像,其社會功能也由崇拜性向展演性、參與性轉變。
以此觀點來看,當代的料理,特別是外食行為,不再是私密的用餐,而是成為可被觀看的創作行動。食物的存在不僅為了被吃,更是為了被拍照、被上傳、被書寫與被評比。這是一種從「味覺的即時性」過渡到「視覺的存檔性」的轉變。本雅明所說的「復制性藝術」不再只是攝影與電影,也延伸到了IG化的料理呈現與評論化的食物經驗。
在這樣的情境中,料理人不僅是技術勞動者,更是風格的創造者,作品的曝光與再現也不再掌握于傳統美食媒體手中,而是透過數位平臺進行社群性流通。這使得飲食經驗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去疆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與「再語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一份握壽司不再只屬于銀座的某間壽司店,它也可能透過照片與評語,成為臺北、巴黎或紐約食者的文化記憶。
然而,如同本雅明所指出,這樣的視覺流通雖具解放性,卻也帶來感官去魅與價值通俗化的危機。當食物變成純粹可復制的「視覺對象」,其作為感官實踐與文化場域的豐富性也可能被削弱。因此,我們對于「觀看性料理」的文化實踐,不僅要關注其民主化與可及性,也需警覺其可能走向的扁平化與標簽化。
這種以觀看為主導的飲食文化,進一步牽動了品味、階級與文化可視性的再分配問題。洪席耶所強調的「感官的分配」(le partage du sensible)指出,政治的根本不在于權力的爭奪,而在于「什么能被看見、什么能被聽見、誰有權言說與表現」的秩序安排。應用于飲食領域就意味著:不是每一份料理都有平等的能見度,不是每一種食物都能進入主流的文化敘事當中。
當IG、YouTube、餐廳評鑒體系與社群美食帳號共同構成了當代的「飲食觀看場域」,實際上便是在分配什么食物可以被贊美、被模仿、被消費。料理的能見度,不只是味道的問題,更是文化的分類機制。
這與布赫迪厄所揭示的「品味即區隔」理論密切相關。在《區判》中,布赫迪厄認為品味并非自然偏好,而是透過教育、階級經驗與文化資本所建構的社會實踐。當我們看到某些人偏好fine dining、而另一些人追求地方小吃,這些選擇本身就是文化資本的展演。 foodie所實踐的「觀看性飲食」本質上是一種再分配文化資源的行為,也是一種文化地位的建構過程。
我們需要的不是放棄評價,而是重新學會如何做出評價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此外,羅蘭巴特在《神話學》中指出:當某些文化物被去歷史化、去脈絡化后,它們便轉化為意識形態的「神話」。以料理為例,一碗像牛丼這樣的庶民飲食,被拍照上傳并搭配語意包裝(如「職人魂」、「在地記憶」、「大口吃肉」)后,就可能被重新建構為一種「文化象征」或「可銷售的風格」,從而脫離原初語境而變成可傳播的影像神話。
因此,當我們看到一張擺盤華麗的餐點照片被萬人轉發,我們不只是看到一道菜,而是在看到一個感官價值如何被媒體化、被階級化、被符號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具文化創造力,也潛藏著復制與空洞化的危機。正如本雅明所說,「當藝術被復制,它的靈光就被剝離」。
而洪席耶、布赫迪厄與巴特的理論所共同揭示的是,觀看性的飲食文化不只是「美的欣賞」,而是牽涉可視性、認同與文化再生產的政治行動。在這樣的脈絡下,「吃」的行為早已不只是味覺體驗,而是經過文化機制與符號系統調配后的一場關于身份與能見度的再配置。
在多元主義與相對主義盛行的當代語境中,「評價」常被視為階級性或壓迫性的表現。然而正如本文所闡述,若我們放棄對創作的評價,就等同于否認創作者的勞動與美學努力。布赫迪厄指出,價值判準本身即是一種文化資本的展現;對創作給予認真、可辯的回應,不只是批評行為,更是一種倫理實踐。
我們有責任在創意與感官的領域中,建立一套公共的價值語言,使創作者得以被理解、被支持,而不被簡化為「個人口味」的消費對象。
正如本文所強調的,「喜歡/討厭」不等于「好/壞」,將兩者混為一談只會排除對技藝、形式與文化厚度的討論,削弱我們對飲食的文化理解能力。洪席耶所說的「感官的分配」提醒我們:誰能說話、誰被聽見、哪些感官經驗能進入公共討論,從來不是自然的,而是權力結構的產物。
當「媽媽的料理最好吃」變成普遍共識,專業創作者便被排除在文化正當性之外;而當「老店=好店」成為不容質疑的信條,則反而阻礙了飲食文化的創新與再生。 因此,美食學Gastronomy若要成為真正的文化實踐,必須超越對價格、名氣與懷舊的迷思,回到料理本身的創新性與語境回應力。
一道料理的價值,不在于昂貴與否,而在于是否能以形式、思考與感官設計,回應時代、觀眾與文化本身的變化。 這樣的價值觀,使我們得以重新定義「美食」:不是上層階級的消費特權,而是能夠跨越階層、媒介與文化的創作行動。
當一位江戶前壽司職人將食材的美味推向極致,其實正體現了一種與「藝術」等價的文化實踐。這不僅符合洪席耶所理解的藝術民主化,也挑戰了布赫迪厄所批判的文化區隔??偨Y來說,在一個價值流動、感官轉型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是放棄評價,而是學會如何評價。
評價不是壓迫的話語,而是創作得以存續的倫理條件。它讓我們在多樣的味覺實踐中,持續討論、辨認與重新分配文化的能見度與可能性。這,正是飲食作為文化實踐的真正意義:不只是吃得好,更是如何以吃為媒介,重新組織我們對世界的感官結構與價值地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