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吃動結合+鈣劑選擇,一文教會你!
撰文:南總內分泌科陳鋇鋇 李佳
在大眾認知里,骨質疏松和肢端肥大癥似乎是互不相關的兩種疾病。但在實際臨床中,這兩種疾病常存在交集。肢端肥大癥患者由于生長激素(GH)長時間過度分泌,致使骨骼和軟組織出現異常增生現象;骨質疏松的顯著特征,則是骨密度持續降低,骨折風險大幅增加。當兩者并存時,患者骨骼健康管理的難度,無疑面臨著雙重挑戰。
本文將圍繞這兩種疾病的內在聯系、補鈣原則以及綜合管理辦法展開,為合并患有這兩種疾病的患者,提供專業、科學的指導,助力患者維護骨骼健康。
一、什么是肢端肥大癥?
肢端肥大癥作為一種罕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其發病與GH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水平升高有關[1]。肢端肥大癥的患病率國外報道大致為(2.8~13.7)/10萬,年發病率為(0.2~1.1)/10萬[2],我國尚無準確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
二、肢端肥大癥與骨質疏松:為何會“雙重打擊”?
肢端肥大癥患者椎體骨折風險比普通人群高3~8倍,且男性略多于女性[3]。過量的GH和IGF-1會對骨骼造成多方面的損害。一方面,其會導致骨小梁結構異常,使骨強度降低;另一方面,GH過多還會加快骨轉換,增加椎體骨折風險[4]。同時,GH能夠刺激大鼠甲狀旁腺增生,該機制也可能促進人類甲狀旁腺增生發生引發甲旁亢,損害骨骼健康[5]。
在治療方面,生長抑素受體配體作為肢端肥大癥一線治療藥物,可通過生長抑素受體對骨細胞的直接作用降低椎體骨折風險[4]。然而由于骨微結構的不可逆性損傷,部分肢大患者即使病情控制穩定,仍存在較高的椎體骨折風險[6]。
同時,此類患者常伴有維生素D缺乏和輕度高鈣尿癥[4]。因此,及早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有利于保護肢端肥大癥患者的骨骼健康。
三、補鈣的原則
1
鈣需求評估
基礎攝入量:普通成人每日推薦攝入鈣800mg,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為2000mg[7]。但肢端肥大癥患者因鈣流失增加,建議適當提高每日鈣攝入量(1000~1500mg)。
動態監測:定期檢測血鈣、尿鈣、甲狀旁腺激素(PTH)及25-羥維生素D水平,避免高鈣血癥或腎結石風險。
2
重視維生素D的協同作用
維生素D可促進鈣吸收,成人推薦攝入量為400~600IU/d,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為2000IU/d[7]。維生素D可通過日曬(每天15~30分鐘)或強化食品(動物肝臟、魚類、雞蛋黃等)獲取。
3
適當補充蛋白質
蛋白質是骨骼中膠原蛋白合成所必需的主要營養物質,充足的蛋白質攝入有助于維持骨骼和肌肉功能,有研究表明膳食蛋白質的增加與鈣攝入量>800mg/天的骨折發生率降低有關[8]。因此,建議骨質疏松癥患者及高危人群在鈣攝入充足的前提下,每日攝入蛋白質0.8~1.0g/kg體重,將每天的蛋白質總量均衡分配到一日三餐中,這更加有利于蛋白質合成。
四、生活方式干預:從細節強化骨骼
1
適當運動
對老年人或骨質疏松的患者,建議減少久坐,每周至少進行150~300min的中等強度運動或者每周75~150min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或者效果相當的中等強度和高強度組合有氧運動[10]?;颊邞鶕陨斫】禒顩r選擇合適的運動:如步行、慢跑、有氧健身操、太極、瑜伽、家居勞動等。
2
飲食優化
推薦食物:奶制品(如牛奶、酸奶)、豆腐、深綠色蔬菜(如芥藍、油菜心、莧菜等)、芝麻等。高鈣食譜舉例:每日300ml低脂牛奶+100g豆腐+50g芝麻可提供約1000mg鈣。
限鹽限咖啡因:研究表明鈉鹽和咖啡因攝入量增加會促進尿鈣排泄,影響鈣在腸道的吸收,對鈣平衡有潛在的負面作用,可能是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9,10]。因此,建議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g,老年人不超過5g,每日咖啡因攝入量不超過300mg(咖啡≤2杯)[10]。
3
鈣劑選擇
在琳瑯滿目的鈣劑產品中,碳酸鈣的元素鈣含量獨占鰲頭。不過,碳酸鈣需要在胃酸環境中解離為鈣離子,才能被人體吸收。因此,建議在進餐時服用碳酸鈣,此時胃酸分泌充足,能大大提升吸收效果。檸檬酸鈣(也叫枸櫞酸鈣)則相對“隨和”,其吸收不依賴胃酸。無論何時服用,都不會對吸收效果產生較大影響。這使得它成為胃酸缺乏人群,以及正在服用質子泵抑制劑等胃酸抑制劑患者的理想選擇[10]。
值得特別提醒的是,高鈣血癥或高尿鈣癥患者,禁止使用鈣劑。在使用鈣劑時,安全性必須放在首位。若鈣劑用量過大,導致每日鈣的總攝入量遠超推薦標準,會顯著增加患泌尿系統結石、血管鈣化的風險。
五、總結
合并肢端肥大癥的骨質疏松患者面臨雙重挑戰,但通過原發病控制、個體化抗骨質疏松治療、生活方式優化及多學科協作,仍能有效維護骨骼健康,降低骨折風險。此類患者補鈣需超越“單純補鈣”的思維,建立以鈣為基礎、多靶點調控的綜合管理網絡。通過精準評估、科學用藥及生活方式重塑,患者可顯著降低骨折風險,提升生活質量。患者需樹立長期管理意識,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定期監測,方能實現疾病的全方位管控。
審核專家
李 佳
南部戰區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委員
廣東省醫師協會內分泌科醫師分會常委
廣東省老年保健協會骨質疏松預防與康復委員會主任委員
SCI、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
主編、參編、參譯專著5部
近年主持國家、省部級基金5項 授權專利8項
多次擔任大會同聲翻譯
多份SCI雜志審稿人
參考文獻:
[1]ROLLA M, JAWIARCZYK-PRZYBYLOWSKA A, HALUPCZOK-ZYLA J, et al. Complications and Comorbidities of Acromegaly-Retrospective Study in Polish Center[J].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1,12:642131.DOI:10.3389/fendo.2021.642131.
[2]中國垂體腺瘤協作組. 中國肢端肥大癥診治共識(2021版)[J]. 中華醫學雜志, 2021,101(27):2115-2126.DOI:10.3760/cma.j.cn112137-20210106-00022.
[3]GIUSTINA A, BARKAN A, BECKERS A, et al. A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romegaly Comorbidities: An Update[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0,105(4).DOI:10.1210/clinem/dgz096.
[4]WYDRA A, STELMACHOWSKA-BANAS M, CZAJKA-ORANIEC I. Skeletal complications in acromegaly[J]. Reumatologia, 2023,61(4):248-255.DOI:10.5114/reum/169918.
[5]SHI S, ZHANG L, YU Y, et al. Acromegaly and non-parathyroid hormone-dependent hypercalcemia: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BMC Endocr Disord, 2021,21(1):90.DOI:10.1186/s12902-021-00756-z.
[6]DALLE C L, MICHELETTI V, COSARO E, et al. Bone histomorphometry in acromegaly patients with fragility vertebral fractures[J]. Pituitary, 2018,21(1):56-64.DOI:10.1007/s11102-017-0847-1.
[7]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版[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23.
[8]HURLEY D L, BINKLEY N, CAMACHO P M, et al. THE USE OF VITAMINS AND MINERALS IN SKELETAL HEALT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POSITION STATEMENT[J]. Endocr Pract, 2018,24(10):915-924.DOI:10.4158/PS-2018-0050.
[9]KIM S W, JEON J H, CHOI Y K, et al. Association of urinary sodium/creatinine ratio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KNHANES 2008-2011[J]. Endocrine, 2015,49(3):791-799.DOI:10.1007/s12020-015-0532-y.
[10]Nutrition And Bone Health Committee Chinese Nutrition Society, Chinese Society Of Osteoporosis And Bone Mineral Research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營養和運動管理專家共識[J]. 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 2020,13(05):396-410.
本文審核丨南部戰區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李佳 責任編輯丨小林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