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國內新冠疫情呈現出明顯的反彈趨勢。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最新發布的監測數據,4月份全國門急診流感樣病例中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率呈現出顯著上升態勢,從月初的7.5%急劇攀升至16.2%,這一數值已連續三周位居各類呼吸道病毒之首。
值得注意的是,住院重癥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新冠病毒陽性率也出現了明顯增長,從3月份的3.3%上升至6.3%,這一數據變化尤其值得警惕。面對疫情反彈的嚴峻形勢,許多民眾重新采取了嚴格的防護措施,包括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加強手部衛生清潔以及保持室內通風等基礎防護手段。然而,多位傳染病學專家指出,這些常規防護措施在當前疫情形勢下可能仍顯不足。
專家建議,為有效應對本輪疫情高峰,普通民眾應當特別注意"三不"原則和"四不"飲食禁忌,通過全方位的防護措施來降低感染風險。這樣才能平安的度過這段新冠感染率上升周期。
01 需牢記的3不做
感染科專家建議公眾在日常生活中嚴格遵循"三不原則",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并保障身體健康。這一建議基于大量臨床觀察數據和流行病學研究,對于當前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不要熬夜:睡眠管理的重要性
現代社會中,由于工作壓力增大和電子設備普及,熬夜已成為普遍現象。大量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顯著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功能。具體而言,當睡眠時間持續低于8小時,特別是少于6小時時,人體內T細胞和B細胞的活性會明顯下降,這些細胞在抵抗病毒感染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2023年發表在《中華臨床免疫學雜志》上的研究數據顯示,睡眠不足6小時的受試者在感染呼吸道病毒后,出現并發癥的風險較正常睡眠人群高出32%。這種差異在新冠病毒感染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專家建議,成年人應保證每天7-8小時的優質睡眠,最好在晚上11點前入睡,以確保免疫系統能夠正常運作。此外,規律的作息時間也有助于維持體內褪黑激素的正常分泌,這種激素不僅調節睡眠周期,還具有重要的免疫調節功能。
二,不要盲目“鍛煉”
在疫情反復的背景下,確實有不少人希望通過加強鍛煉來提高免疫力。然而,過度運動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對于新冠康復期的人群來說,劇烈運動可能引發嚴重并發癥。臨床觀察發現,在感染后立即進行高強度運動的人群中,心肌炎的發生率明顯升高。這是因為病毒感染后,心肌細胞處于相對脆弱的狀態,劇烈運動會加重心臟負擔。同樣,肺部組織在感染后也需要時間修復,過度運動可能導致肺纖維化進程加速。
運動醫學專家建議,康復期運動應從低強度開始,如散步、瑜伽等,持續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心率維持在最大心率的60%左右。隨著身體恢復,可逐步增加運動強度,但必須密切觀察身體反應,一旦出現胸悶、氣促等癥狀應立即停止運動。值得注意的是,運動后充足的休息與運動本身同等重要,這有助于免疫系統的恢復和重建。
三,不要帶病上學或上班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輕傷不下火線"的觀念仍然普遍存在,但這種做法實際上存在多重風險。從醫學角度看,當人體處于疾病狀態時,免疫系統正集中資源對抗病原體,此時繼續工作學習會分散身體能量,延長康復時間。
更重要的是,帶病外出會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研究顯示,一個新冠病毒攜帶者在密閉空間內2小時,就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播使周圍人群感染。特別是在辦公室、教室等人員密集場所,這種風險會成倍增加。此外,帶病工作還可能造成病毒變異加速,因為免疫系統在疲勞狀態下可能無法完全清除病毒,給病毒提供了變異的機會。
因此,專家強烈建議,一旦出現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癥狀,應立即停止外出活動,居家觀察至少72小時。在此期間應保證充足休息,適當補充水分和營養,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這不僅是對個人健康負責,也是對社會公共衛生安全負責。
02 需牢記的4不吃
感染科醫生經過臨床觀察發現,在疫情高發期,合理的飲食選擇對預防感染和促進康復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經過醫學驗證的四類應避免食用的食物及其科學依據:
一,過于滋補的食物
許多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出于補充營養的考慮,往往會選擇食用各類滋補食品,如雞湯、豬蹄湯等高熱量食物。然而,這種飲食方式存在明顯的誤區。從醫學角度來看,在急性感染期過度攝入高熱量食物會導致體內代謝紊亂,反而加重機體負擔。
具體而言,這類食物會刺激炎癥反應,延緩康復進程。臨床觀察顯示,過量攝入滋補品的患者往往會出現發熱加重、乏力加劇等癥狀。因此,專家建議在感染期及恢復初期應當以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如粥類、蒸煮蔬菜等,這樣既能保證營養供給,又能減輕消化系統負擔,為免疫系統創造更好的恢復環境。
二,隔夜蔬菜
現代都市生活中,許多人習慣一次性烹飪大量蔬菜,留待次日食用。這種做法在疫情期間尤為不可取。從食品安全角度分析,隔夜蔬菜會產生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這些物質需要通過肝臟進行代謝解毒。長期食用這類食物會顯著增加肝腎負擔,進而削弱免疫系統功能。
研究數據表明,經常食用隔夜蔬菜的人群,其免疫球蛋白水平較正常飲食者低15%-20%。更為嚴重的是,這種飲食習慣會降低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使病毒更易侵入。因此,專家強烈建議疫情期間應當現做現吃,嚴格控制蔬菜的儲存時間,一般不應超過4小時。
三,生冷食品
生冷食品的攝入在當前階段需要格外謹慎。隨著氣溫回升,冷飲、冰鎮食品的消費量明顯增加,但這種飲食習慣對疫情防控極為不利。從生理機制來看,低溫食物會刺激消化道黏膜,導致局部血管收縮,影響消化液分泌。長期如此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而腸道作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其功能受損將直接影響整體免疫力。
臨床研究證實,經常食用生冷食品者,其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比正常人群高出30%。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生冷海鮮還可能攜帶其他病原體,在免疫力低下時更易引發并發癥。因此,專家建議疫情期間所有食物都應充分加熱,確保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以殺滅可能存在的病原體。
四,高糖食品
高糖飲食的危害在疫情期間表現得尤為突出。現代飲食結構中,精制糖的攝入量普遍偏高,這種飲食習慣會嚴重影響免疫系統功能。從免疫學角度分析,高糖環境會抑制白細胞的吞噬功能,降低干擾素的分泌水平。
具體數據顯示,血糖濃度每升高1mmol/L,中性粒細胞的殺菌活性就會下降10%。流行病學調查也表明,經常攝入高糖食品的感染者,其平均康復時間比對照組延長36小時。此外,高糖飲食還會誘發胰島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風險。因此,專家建議疫情期間應當嚴格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日不超過25克,優先選擇低升糖指數的天然食物。
總的來說,在當前疫情形勢下,遵循3不做和4不吃的原則,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感染風險,保護個人和公共健康。還可以有效減輕機體負擔,維持免疫系統的最佳狀態。這些建議看似簡單,但需要持之以恒地落實。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合理的生活計劃,在工作和健康之間找到平衡點。
同時,醫療機構和用人單位也應建立更完善的健康管理機制,為公眾提供科學的防疫指導。只有個人、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平安度過這段疫情高發期。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防護措施并非權宜之計,而是應該長期堅持的健康生活方式,它們不僅有助于預防新冠感染,對提高整體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