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漢高祖劉邦的開國集團,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呂后的權謀、蕭何的治國之才,韓信用兵如神;
這些名字已經成為敘史繞不開的標簽,牢牢與劉邦的傳奇故事捆綁在一起。
然而,在劉邦的功臣譜里,有個人“無知名、無勇功”。但劉邦卻親口贊譽“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子房,就是張良。)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體系下,開國皇帝劉邦竟然公開承認自己不如張良。這般贊譽極高,實屬罕見。
而更神奇的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的安排。
戰功赫赫的韓信,被列入“淮陰侯列傳”;而看似不顯山不露水的張良,卻躋身“留侯世家”。
要知道,《史記》中“本紀”記載帝王,“世家”記錄諸侯,“列傳”則留給其他功臣。
司馬遷為何給予張良如此高的禮遇?
他說的很清楚:
運籌帷幄之中,制勝于無形。
就是說:這個看似“隱形”的謀士,戰勝別人你看不見,其實是真正的幕后高手。
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于易,為大于細。
“無知名”是說他從不刻意顯露鋒芒,世上人甚至不知道這個人的才智;“無勇功”則表明他不像韓信、項羽般馳騁沙場、勇冠三軍。
他不執兵戈,卻能于細微處破局,在無聲處布局天下。
寥寥數語,點破張良的過人之處“為大于細”。
正因為“為大于細”,張良才在很多事情上,很輕松地用他的智謀推動劉邦往前走。
所以,司馬遷“破格”給張良作“世家”。
這份看似不合理的安排,不僅是對歷史的洞察。還說明一個道理,任何宏圖偉業,都需要一個幫手,不管他是男人還是女人。總之,背后需要一個人。
那么,這個永遠站在劉邦背后的人,就是張良。
說張良,我們得從他身世講起。
自張良父親張平往上追溯,張家五代人都在韓國為相。累世簪纓,早已讓張家和韓國命運血脈相連。
因此,秦滅韓后,滅國之恨、家族之仇,讓張良氣憤不已。
奈何,張良年輕氣盛,又體弱多病,難持各戈戟。
于是,他散盡家財,只為尋覓像荊軻、聶政那樣的勇士,向秦國復仇。
最終,他尋得一位大力士,鑄造出重達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錐。在博浪沙這個地方,伏擊秦始皇。
然而,命運弄人,鐵錐誤中秦始皇副車。秦始皇暴怒,當即下令全國通緝張良。
為了活命,張良不得不隱姓埋名,藏匿到下邳的深山之中。
許是上天垂憐,不忍有才華的人就此埋沒。
一天,張良在上散步。偶遇到一個衣衫襤褸的老頭。老頭故意把鞋扔到橋下,再三刁難張良為他拾取、穿上。
面對這般折辱,張良強壓怒火一一照做。
這份隱忍,讓老頭看到張良是可塑之才,便叫他半夜出來見他。
三番五次戲耍張良后,老頭贈予張良一卷《太公兵法》。
這就有點武俠小說主角出場的味兒,得到秘籍練就奇功。
在下邳的日子里,張良一邊將書中韜略爛熟于心;
一邊行俠仗義,機緣巧合下,他救下了逃亡的項伯,兩人自此結為至交。
秦二世元年,陳涉揭竿而起,立景駒為假楚王。張良聞訊,即刻召集百余人馬,準備前往投奔。
然而行至半路,他偶遇沛公劉邦。經過短暫接觸,張良驚訝地發現,自己的謀略,別人聽不懂,劉邦不僅一點就通,還經常采納。
這讓張良當即改變主意,放棄投奔景駒,選擇追隨劉邦。
劉邦揮師西進,直逼咸陽,卻在宛縣受阻。
峣關地勢險要,秦軍據險而守,敵眾我寡,強攻無疑是以卵擊石。
關鍵時刻,張良分析道:峣關守將出身屠戶,滿身市儈氣,見利必動。
劉邦采納張良策略,先派酈食其攜帶重金前去利誘,以利動其心;同時,在周邊山頭遍插軍旗,虛張聲勢擾亂敵心。
果然,秦軍守將倒戈,愿意與劉邦合兵,西進襲擊咸陽。
就在眾人正要舉杯慶賀時,張良卻說,將領反叛,底下士卒未必肯從!一旦嘩變,后果不堪設想!
劉邦采納張良計,趁秦軍松懈,殺個回馬槍大敗秦軍,入住咸陽。
進入咸陽后,巍峨的秦宮殿里美女如云,奇珍異寶堆積如山,劉邦二話不說當晚入住秦宮殿。
樊噲見狀,急得直跺腳,沖進殿里苦勸。可他一介武夫嘴笨,講不出什么大道理,翻來覆去就那么幾句話。
見事不成,反惹得劉邦勃然大怒。無奈之下,他搬來張良。
張良見到劉邦勸諫道:秦王無道,天下共憤,您才能一路破敵至此。此番西進,本是為天下鏟除暴政,理當謙遜自持。可您剛入咸陽,便耽于享樂,這與暴秦何異?不過是換個名頭荼毒百姓罷了。
自古道“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樊噲嘴笨,卻句句在理!
這番話如當頭棒喝,劉邦幡然醒悟,下令回軍,駐扎到灞上。
過了幾天,劉邦前往鴻門給項羽賠罪,宴上危機四伏,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幸得張良與項伯是舊交,暗通消息,才助劉邦化險為夷。
脫險后,項羽分封天下,他違背“先入關東者王之”的諾言,把劉邦分到巴蜀之地。
把本屬于劉邦的關中之地,分給秦舊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并讓三人阻擋住劉邦,不讓他東出。
本來可以當王,結果被分到不毛之地,還被懷疑有二心,劉邦心里是非常不爽。
關鍵時刻,張良勸劉邦火燒棧道,自斷東出之路,以假象麻痹項羽,徹底打消其猜忌。
這些細微之處,暗藏乾坤,既讓項羽放松警惕,專心討伐田榮;又為保存劉邦實力,為他贏得喘息之機。
當項羽與田榮鏖戰時,劉邦趁機平定三秦,直逼項羽老巢彭城。
見老巢被抄,項羽天降三萬奇兵,把劉邦五十六萬人馬殺得四下逃潰。
劉邦兵敗逃至下邑,他倚靠著馬心生一計:把函谷關以東作為獎勵,分封給善戰之將,一起建功立業。
張良當即勸諫:“萬萬不可,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猛將,卻與項羽嫌隙已深,可設法招降;彭越、田榮在梁地舉兵反對項羽,正可借力打力
而你的將領中只有韓信足智多謀,可以獨當一面。若要割舍關東之地,不如許給此三人!
項羽為人狹隘,常獨占戰功,攻下的城池也不愿與人分賞。而這三人一旦得知封地歸屬自己,必拼死保住。
屆時三面夾擊,項羽必敗!”
劉邦一聽,覺得這計謀妙,就安排人去聯絡黥布、彭越、田榮。
劉邦頓悟,立即派人聯絡黥布、彭越,并暗助田榮。
正是這三人的力量,助韓信占領燕、代、齊三地,劉邦才扭轉局面。
然而,勝敗是兵家常事。在漢三年,劉邦被項羽圍困滎陽,長達一年有余。
楚軍多次截斷漢軍甬道,讓劉邦屢次陷入糧草斷絕的困境。他數次遣使和項羽講和,愿以滎陽為界分地而治,卻遭項羽斷然拒絕。
被困人容易心煩意亂,劉邦第一次感到驚恐,擔心霸業將傾,于是急召酈食其商議對策。
酈食其給他出了一個辦法:“昔日商湯滅夏,封夏王室后裔于杞國;同樣周武王伐紂,他也沒動商朝后裔,封他們于宋地。
如今,秦施暴政,拋棄道儀,覆滅六國,致使諸侯后人無立錐之地,張良家族便例子。若大王能復立六國后裔,必能收攬人心,在道義上占據制高點。這些新封諸侯感念恩德,自會俯首稱臣。屆時,大王南面稱帝,項羽必失民心而敗北。”
劉邦聽后,深以為然,即刻下令趕制印信,命酈食其攜印出發,準備遍封六國之后。
就在這時,張良返回帳中。劉邦忙招他近前說,有人為他設計一個削弱楚國的良策,你且聽聽。
不料張良聽完神色驟變說,“你快玩完了!”說罷,他接過劉邦手中的筷子,以箸代籌,逐項剖析:
“商湯封夏后于杞,是因為知道他能置夏桀于死地,他們也無力造反;所以表現得大度一點。如今,你能一下把項羽干趴下嗎?”
劉邦搖頭:“我當然不能。”
張良說:“那你還能這樣做嗎?同樣,周武王封殷后裔于宋地,是因已取紂王頭顱。現在你能夠砍掉項籍嗎?”
劉邦說:“我不能。”
張良追問:“這就是第二個不行的原因。何況武王入殷,褒獎商容之舉,釋放箕子,修比干之墓。周武王為忠臣平反,你到這地地步了嗎?”
劉邦說:“我還沒有到。”
張良說:“此為三不可。何況,武王曾散發巨橋糧倉存糧,把紂王鹿臺府庫的錢財賞賜給人民。你現在可以把誰倉庫的錢財拿出來救濟窮人嗎?”
劉邦說:“我也做不到。”
張良說:“四者皆做不到,你還想干啥
隨后,他吧噠吧噠一通,從細小的地方開始分析,接連說出七問,在酈食其說服劉邦的基礎上為劉邦仔細分析。
最后,他說,如果你把六國諸侯立起來,你怎么約束他們,約束不了他們,他們當王后自然不會聽命于你。而你治不住他們,又干嘛立他們,此計若行,大業休矣!”
劉邦聽后,氣得筷子一扔,嘴里的東西都吐了出來,大罵王八蛋,豎儒,差點壞老子的大事。
當即下令銷毀刻好的印璽。
張良這一番從細微處切入的剖析,如撥云見日,助劉邦避開了動搖根基的致命失誤。
這是張良“為大于細”,為劉邦謀劃的一個經典例證。
他從“古今形勢異也”為切入點,直指不能讀死書,生搬硬套,死板運用。得細看天下形勢,具體事具體分析。
到漢四年,韓信破齊后遣使請封“假齊王”。
劉邦聽后,拍案怒斥道,當什么假齊王?
話音未落,張良就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腳。
劉邦超級聰明,瞬間會意,話鋒急轉:要當就當真齊王。當即安排手下刻齊王印,遣使送給韓信。
當時韓信至關重要,項羽也派人來游說他,想讓他聯楚背漢。
張良深知,韓信若因封賞不均生隙,極可能倒向項羽,改寫戰局。
這一腳提醒得及時,要是劉邦真把韓信的使者罵走,韓信轉頭幫項羽,劉邦這邊必輸無疑。
而劉邦改口封王,既滿足韓信的權利訴求,又以“真齊王”之名,把這個厲害幫手牢牢綁在自己陣營,斷絕他與項羽的勾連。還避免了一場大危機。
這一踢一悟之間,看似是君臣默契,實則是張良從細微入手,以最小代價穩住戰略盟友。
當年秋,項羽和劉邦在滎陽達成協議,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
劉邦本想撤兵西歸,張良卻攔住他說,我們已經占據天下大半,諸侯也都歸附于漢,而楚軍已兵疲糧絕,正是天亡楚的好時機,現在放走項羽,就是養虎為患。
劉邦聽從了他的建議,帶兵追趕到夏陽南邊,打算等彭越、韓信一起動手。
可是,當漢軍到達固陵時,他們也沒有來,劉邦再次被項羽痛揍。他只能挖深壕溝堅守。
劉邦著急問張良,諸侯不守約怎么辦?
張良解釋道,“韓信和彭越沒拿到封地,當然不來。您要是肯和他們分天下,他們馬上就來。把陳縣以東到海邊給韓信,睢陽以北到谷城給彭越,讓他們為自己打仗,楚軍就好打了。”
劉邦趕緊派使者傳話:“打贏項羽后,地盤你們隨便拿!”使者一到,韓信和彭越立刻拍桌:“今天就出兵!”
后面的故事,就是我們熟知的項羽大敗垓下,自刎烏江。
有關張良的計謀,還有很多,很多都是從細處入手,
比如勸劉邦先封最痛恨的雍齒,讓群臣堅信“連仇人都能賞,自己必不會被負”,瞬間穩住人心。
力主定都“天府之國”關中,以“三面天險固守,東制諸侯”的地理優勢,為漢朝奠定百年基業。
可惜,張良體弱多病,不曾帶兵打仗,沒有立下汗馬功勞。
他雖因體弱未領兵,但劉邦論功時直言“吾不如子房”,欲封三萬戶。
張良卻婉拒,只選初遇劉邦的留縣,受封三百戶。
功高而不震主,名顯卻守本心,這份通透,正是他能在今后能而退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