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項羽太理想化了!
就拿項羽分封諸侯來說吧。
他自認為公平就可以令諸侯信服!
他自認為給那些沒有隨他打進咸陽的人一些好處,就會令他們感恩戴德!
他自認為給那些所謂的賢人一些利益,他就能夠俯首帖耳!
結果,恰恰相反,諸侯要的不是絕對的公平,他們要的是戰國時期權力的延續。
進入咸陽后,項羽封沛公為漢王,封地為巴、蜀、漢中,站在劉邦的角度來說肯定是不公平的,這也是他起兵的原因之一。站在項羽的角度,他也不甘心,他完全有機會先入咸陽,但是這一機會卻被楚懷王熊心有意無意給耽誤了。
最開始楚懷王提出先入“關中者王之”的激勵政策,得到了項羽的積極響應,其他諸侯均不認為先入關是有利的,諸侯們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寧愿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
項羽本想跟劉邦一起出發。結果被楚懷王等人拒絕。楚懷王派劉邦向西,收集陳勝以及項梁的殘兵敗將,又派宋義、項羽與范增去援救趙國,這一決定可以說奠定了劉邦取天下的基礎。
楚懷王本是傀儡,項梁死后,他看到了從幕后到前臺,站在閃光燈下的希望,他壓制項羽,扶持宋義,封宋義為上將軍;他拉攏劉邦,并刻意拆分劉邦與項羽。
說實在的,熊心在這種境遇下能夠做出這些已經做得很好,可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他萬萬沒有料到,項羽有膽子斬殺宋義,并且還取得了巨鹿之戰的勝利,但凡項羽做錯一件事,他都很可能無法取得控制權,或者取得控制權的難度將增大。
章邯棄暗投明,司馬欣、董翳勸降章邯有功,三分關中是沒有問題的。章邯是秦末最具戰斗力的將領之一,他曾橫掃陳勝吳廣起義軍,打敗項梁,并與項羽多次交戰,章邯的能力,項羽是有深刻認識的。司馬欣與董翳則與項梁有著深厚的交情。
項羽安排他們三人制約劉邦,在當時來看是最優解。他們都是原秦朝官吏,熟悉民情,了解地理環境,這種安排既可以抵御劉邦還能快速穩定關中秩序。
只是他們還欠著債呢,他們欠二十萬降卒被坑殺的債,這筆債得還!
劉邦從漢中快速殺出,如此迅速和順利,是項羽始料不及的, 甚至劉邦自己都可能會感到意外。
魏王豹、申陽、司馬卬、英布、吳芮、臧荼、田都、田安這些人不是有戰功,就是有過深度參與,給予獎勵不能說不合理,最起碼他們也算原始股東。
項羽以軍功為封賞的依據,放到現在來看沒有毛病,但是在當時不行,那些舊貴族也不會這么想,他們一定會抵制,因為這樣不僅侵害了他們的既得利益與特權,也顛覆了游戲規則。
張耳與陳余本是刎頸之交,卻因為誤會分道揚鑣,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巨鹿之戰中雖然張耳認為陳余怯戰,但是巨鹿之戰也得意于陳馀再三請項羽救援。即便陳余后來兵權被收,沒有跟隨項羽繼續作戰,但是項羽依舊分給了陳余三個縣,張耳封王,陳余心里很不平衡。
至于齊國,項梁的死雖然跟齊國沒有直接關系,但是也存在著間接原因。再加上巨鹿之戰時,齊國根本不援助。
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
如果僅僅讀這一段話,很容易給人一種齊國來救趙的假象。其實來救趙的根本不是田榮,而是齊將田都,他背叛田榮,率領士兵幫助項羽援救趙國。
秦三年十月,齊將田都畔田榮,將兵助項羽救趙。
齊楚之間的矛盾從項梁時起就已經存在,這一矛盾一直未解決,雖然宋義有解決的想法并付諸了行動,但是隨著他的死,這種努力也成了徒勞,迎接齊楚的只有一戰了。
換作其他人,也不一定會比項羽有更好的分封方案。
后來酈食其也提出過分封六國后人的方法以期削弱項羽,張良連發八難駁斥,劉邦的反應是
輟飯吐哺,曰:“豎儒幾敗乃公事!
項羽摸著石頭過河,替劉邦蹚出了很多淺灘和暗流。
寫到最后,對劉邦跟項羽都有著很復雜的感情,我真不想把他們割裂開,他倆太互補了。
當他倆還在一起征戰,并肩反秦的時候,那是多么愜意的事兒。
可是當有些事情逐漸形成一種勢能,事態的發展就不再是他倆能決定的了,他們在利益的裹挾下漸行漸遠。
項羽死后,漢王為項羽發喪,哭著離開,既有政治表演也是對對手的尊重,同樣也有對過往的感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