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新華路隧道成為網紅拍照打卡點,有市民在夜晚進入這條明令禁止行人和非機動車進入的隧道,只為拍出“王家衛風”的照片。而在社交平臺搜索“電影感隧道拍照”、“復古港風”等,均有不少“指路教程”。
照片中,打卡者在新華路地道兩側應急人行通道中,全然不顧邊上駛過相距不到半米的車輛。更有人選擇坐在應急人行通道上,雙腳踏入機動車道內。貼文一味強調“氛圍感”“出片”,卻沒有提及新華路地道禁止行人進入,更有人打出“約拍”之名,評論中吸引來不少想要“跟風打卡”的網友。
不少年輕人深夜闖入這條明令禁止行人進入的機動車隧道,只為拍攝“氛圍感”照片。從網友發布的照片來看,拍攝者或站或坐在隧道兩側狹窄的應急通道上,與飛馳而過的車輛“擦肩而過”,稍有不慎就可能釀成慘劇。
事實上,新華路隧道并非人行通道,而是僅供機動車通行的快速路。隧道內光線變化劇烈,駕駛員進入時需適應明暗變化,反應時間極短。一旦行人突然出現,極易引發追尾或碰撞事故,不僅危及拍攝者自身,更可能造成連環車禍,危及無辜司機的生命安全。
這股“隧道打卡”風潮并非上海獨有,早在2021年,成都天河西二街隧道就因“復古港風”拍攝走紅,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冒險取景6。類似現象在全國多地均有發生,甚至有人在地鐵隧道、高速公路旁拍攝“大片”,全然不顧交通法規與生命安全。
為何明知危險,仍有人鋌而走險?被警方查處的攝影愛好者劉某坦言,自己“知道隧道禁止行人進入,但出于僥幸心理和博取流量,還是冒險拍照”。這種心態在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愈發普遍,為了追求“出片率”、吸引粉絲關注,部分博主不惜以身犯險,甚至在網上發布“隧道拍照攻略”,誘導更多人跟風模仿。
然而,社交平臺在此類危險行為的傳播中難辭其咎。盡管部分內容標注了“危險行為,請勿模仿”,但算法仍會基于熱度推薦相關話題,使“隧道打卡”持續發酵。更諷刺的是,當網友善意提醒“隧道禁行”時,竟有博主回以陰陽怪氣的嘲諷,進一步助長了不良風氣。
這種“流量優先”的運營邏輯,與“野生景區打卡”如出一轍。此前,一些未開發的自然景點因社交平臺的推薦,吸引大量游客冒險前往,最終導致墜崖、溺水等悲劇。而平臺往往在事故發生后才“亡羊補牢”,下架相關內容。如今,隧道打卡的流行再次暴露了平臺監管的滯后性,若安全隱患未被媒體或執法部門曝光,平臺是否會主動干預?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定,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占用道路從事非交通活動6。上海長寧警方已對違規進入隧道的拍攝者處以行政處罰,并加強夜間巡查。然而,罰款20元的處罰力度,顯然難以形成足夠震懾。
“王家衛風”的美學固然迷人,但以生命為賭注的“大片”毫無意義。真正的“氛圍感”,不應建立在危險與違法之上。社交平臺、監管部門與公眾都需反思:當“打卡文化”演變成“玩命挑戰”,我們是否在縱容一種畸形的價值觀?
交通安全無小事,別讓一時的流量沖動,成為無法挽回的悲劇開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