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浮的流量與蒼白的熱點,吸引的只是反復橫跳的墻頭粉。不計代價的投入、長期主義的堅守,才是用戶至上的實踐與解決問題的誠意。
文 / 吳毓
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召回技術中心消息,一汽-大眾日前召回國產奧迪10.1萬輛、進口奧迪約3.3萬輛,通過軟件升級的方式解決“因顯示屏關閉而無法顯示發動機轉速、車速和擋位等信息”的問題。
同期召回的還有三個品牌,廣汽本田召回3316輛進口Acura MDX,解決行李廂尾蓋燈無法點亮的問題;寶馬(中國)召回進口72輛M1000R、M1000XR系列摩托車,修復轉向減振器內閥銷位移的隱患;大慶沃爾沃召回6973輛國產S60、5492輛國產S90,修復玻璃與車身粘合不夠牢固的缺陷。
汽車行業發展到今天,召回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但一汽-大眾的召回有點太實在。
首先,一汽-大眾委托經銷商升級控制單元軟件,雖然“用戶無需承擔任何成本”,但背后是巨大的人力資源與物力成本的投入。
以一汽-大眾授權經銷商為例,一臺召回車輛到店,從客戶預約、現場接待、初步診斷,到派工領料、維修作業、質檢洗車,以及回防跟蹤、定期關懷……幾乎所有的服務資源都要跑起來,是實實在在的一子落而滿盤動。
但其好處也顯而易見:不同批次車型的硬件配置不同、系統版本有異,需要匹配VIN碼避免“錯刷”,用戶自行操作可能導致系統“變磚”;升級后的相關功能一次性完成聯動測試,電池健康、線束鏈接等等細節也可一并驗證……
有多少車企,打著例行更新的旗號,順便修復Bug,筆者沒有數據。但車企更傾向于采用OTA的方式修復問題,在召回的同時順便來一次“科技秀”,絕對是現實。
據《關于2024年全國產品召回情況的通告》,2024年中國共實施汽車召回233次,涉及車輛1123.7萬輛;其中,通過OTA方式實施召回19次,涉及車輛406.8萬輛,占比36.2%。
相比之下,“到店升級”雖然少了炫技的機會,但更顯超越角色的責任。
其次,在過去的20年中,只有不足半數的車企主動采取召回措施。一汽-大眾是其中的“少數派”。
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數據,截至2024年9月30日,我國缺陷汽車累計召回3023次,涉及車輛1.12億輛。其中,受市場監管總局調查影響的汽車召回596次,共計5695.10萬輛,占比50.99%。
市場監管總局的調查,是基于大量消費者的普遍投訴而啟動。這種官方監管,雖然是自上而下的俯瞰,但調查分析均是一事一議,其認知的廣度、探究的深度,顯然無法與車企對自家產品與用戶的認知相提并論。
簡單地看,對于用戶的負面反饋,車企絕對可以做到聞風而動甚至杯弓蛇影。甚至可以說,這才是一家車企的正常反應。但有50.99%“被迫啟動”召回,就很有意思了。
這中間,確實有車企仍在對問題評估分析,也有缺陷和解決辦法尚未最終確認的情況。但不可否認的是,有很多品牌是不做深入調查、不去認知問題的普遍性與嚴重性,甘于做“不聽不聽王八念經”的鴕鳥;還有一些是心存僥幸,希望通過私下協議甚至“鎖喉手”“掃堂腿”來掩蓋問題,把自己當成追著獅群霸凌的非洲象。
一汽-大眾之所以堅持召回,因為用戶安全是其不可動搖的底線,更因為奧迪品牌的品質堅守與責任擔當。
今天的汽車圈,大家忙著做“大事”。
車企高管赤膊上陣,為粉絲拉車門、坐車頂開直播,問題爆了就兩手一攤“沒想到”。少有人愿意花點時間與用戶坐下來聊聊談談,就算每家店都去聊一天,微博能漲幾個粉?
還有生搬硬造強推概念的頻出,動輒“千萬最好”、“百萬最佳”,幾斤幾兩自己不知道嗎?少有人去仔細思考流程再造工藝優化的問題——就算工藝、品質都練成佛山無影腳,能當“廣東十大杰出青年”嗎?
這些虛浮的流量與蒼白的熱點,吸引的只是反復橫跳的墻頭粉。不計代價的投入、長期主義的堅守,才是用戶至上的實踐與解決問題的誠意。
這一次,筆者為一汽-大眾點個贊。【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