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2日開幕的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上,英石盆景,瑤繡、瑤銀制品,沙河鳥籠、中宿窯陶藝等眾多清遠非遺產品如約而至。這些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的嘗試,是清遠將傳統基因與現代審美創造性轉化的探索。
清遠這座粵北門戶城市,是千百年來南北文化交融留下的“活態博物館”。近年來,清遠始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推進農文康旅產業發展,在文旅融合中實現歷史文化傳承創新,加快打造千億級生態文旅產業格局。
2025年5月22日,深圳文博會清遠館。清遠日報社記者 邱煒民 攝
文化筑基
南北文化交融的“活態博物館”
在珠江三角洲與南嶺山脈的過渡地帶,清遠如同一座南北文化交融的活態文化博物館,兩千年的時光在喀斯特峰林與北江碧波間沉淀出獨特的人文氣質。
清遠這座粵北門戶城市,既是中原文明南下的重要驛站,又是百越文化的原鄉秘境,在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陸地文化與海洋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淬煉出獨一無二的文化品格。韓愈在陽山開壇講學,留下“鳶飛魚躍”的哲思石刻;劉禹錫任連州刺史期間,將中原農耕技術引入嶺南;蘇軾三過清遠,在北江舟中寫下“天開清遠峽,地轉凝碧灣”的絕唱;米芾任浛洸尉時,更將書畫藝術播撒嶺南。宋代以降,北江水道興起,峽山棧道開鑿,清遠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內陸樞紐,沿江而建的浛洸古鎮至今保留著明清時期會館的雕梁畫棟。
下轄兩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清遠是廣東少數民族文化最富集的地區,瑤族“耍歌堂”、長鼓舞等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這些民族瑰寶通過“長鼓舞”“耍歌塘”“三月三”等節慶、習俗和技藝代代傳承,至今仍煥發著鮮活的生命力。
截至目前,清遠擁有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3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5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405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25年5月1日起,作為清遠首部歷史文化保護方面地方性法規,《清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施行,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活態化傳承提供法治保障。
2025年5月22日,文博會清遠館,非遺瑤繡展區。記者 邱煒民 攝
在千百年來的代代傳承中,清遠人民將這些自然饋贈與人文積淀化為精品:英德英石憑借“瘦、皺、漏、透”的形態,自宋代起便成為文人案頭的微縮山水;連州東陂臘味制作技藝,在時光窖藏中封存著飲食文化的精髓;瑤繡“反面繡”將民族歷史繡進五彩絲線。這些傳統技藝不僅是文化記憶的載體,更在當代設計中煥發新生。
古韻傳新聲,清遠深入發掘本地紅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北江文化、歷史名人等文化底蘊,鼓勵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今天的清遠,古村落數量在全省位居前列,越來越多的古村落、傳統習俗和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煥發生機,這些活化的努力讓上岳古村風華重現,“三月三”民俗文化節將傳統歌墟變身文旅盛事。
文旅融合
打造產業增長強勁引擎
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與區位優勢,清遠始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推進農文康旅產業發展,在文旅融合中實現歷史文化傳承創新,構建南部片區“清遠長隆”+“北江生態”、北部片區“國家公園”+“壯瑤風情”生態文旅產業格局,加快打造千億級生態文旅產業格局。
今年以來,清遠旅游事業持續加速度。據初步統計,2025年第一季度清遠市接待游客量約494.39萬人次,同比增長16.63%;實現旅游收入52.81億元,同比增長19.97%。“五一”假期,清遠累計接待游客175.77萬人次,同比增長47.42%,其中港澳游客增長218.28%,旅游收入達12.83億元,同比增長44.38%。
依托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清遠將民族風情、民俗文化、非遺進一步創新,如“跟著瑤族舞曲去旅行”文旅項目,“三月三”、戲水節、豆腐節、端午游龍等傳統節慶,將非遺技藝瑤繡、壯錦、龍窯與當代設計理念和技術相結合。清遠整合韓愈、劉禹錫、米芾、蘇軾等歷史名人文化資源,打造、發揮好陽山韓愈紀念館、連州劉禹錫紀念館等文博場所作用,進一步激活千年文脈。
連南瑤族自治縣盤王節。(資料圖)
推動文旅融合,清遠通過“茶旅融合”“民宿經濟”“低空旅游”等新業態拓展文旅產業鏈。英德積慶里紅茶谷以“茶文化+非遺體驗”為主題,2025年“五一”期間游客量同比增長超5倍;眾多精品民宿連續多天滿房,入住率超過90%。此外,低空飛行觀光、北江游、和秧合社等新興項目則進一步豐富游客體驗。
清遠通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和文娛活動擴大知名度。2024年清遠馬拉松、中國龍舟公開賽等賽事帶動游客量和相關產業收入增長。鄧紫棋演唱會、全球百對新人甜蜜之旅等活動進一步帶動全網曝光量,塑造出清遠“文娛之城”新標簽。
擁有“中國溫泉之城”“中國漂流之鄉”等眾多亮麗名片,清遠全市共有開放接待旅游景點130多個、4A級以上景區20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15個,省級鄉村民宿示范鎮3個、示范點5個,培育特色鄉村民宿產業集群,鄉村酒店(民宿)達506家、備案總量占全省107,9家入選首批“廣東省100家高品質民宿”。
清遠長隆作為清遠文旅產業期盼已久的“月亮”,輻射、帶動作用也在逐步凸顯。從春節期間的“過大年”活動,到5月18日、19日的旅游日活動,以清遠長隆為龍頭,清遠旅游對全國游客的吸引力不斷提升,清遠長隆也帶動著周邊及市區餐飲、住宿、交通等業態強勢增長,為清遠文化和旅游市場注入強大活力。
有山有水有文化
打造省內首家嶺南書院(江心島書院)
綠意蔥蘢的江心島上,坐落著廣東首家嶺南書院——江心島書院。
近年來,清遠市把市區地理位置最優、風景最美的地方建成江心島書院,并成為全省首家嶺南書院。作為清遠的“城市名片、文化客廳”,江心島書院實施“駐島教授”“駐島作家”“駐島詩人”等計劃,常年開設高端國學和在地文化課程,推出研學課程、晨讀暮課、朗誦之夜、書院雅集、走讀城市、美好生活系列等品牌活動。先后推出“書房輪值掌柜計劃”“書房合伙人計劃”,培育了“駐館繪本師”“悅讀志愿者”“朗誦志愿者”“民謠志愿者”等文明實踐志愿隊伍,年均開展公益活動200多場次。江心島書院成為了市民家門口的“精神糧倉”,溫潤心靈的城市人文“濕地”。根據島上立起的大屏上顯示的,到今年2月上島人數已突破100萬人次。
以嶺南書院(江心島書院)建設為引領,清遠打造“書院+書房+書屋”建設體系,著力建設一座有山有水有文化的書香城市。
嶺南書院江心島書院。受訪者供圖
截至目前,清遠建成市級圖書館2個,縣區級圖書館8個,市直屬分館5個,鎮街分館94個,各類新型閱讀空間(含粵書吧、城市書房)61個,村居服務點317個,實體書店501個,“農家書屋”1031個。搭建起以各級圖書館為基礎,各類城市書房、圖書驛站、新型閱讀空間為補充的公共閱讀服務陣地,積極推動社區書屋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共建共享,為居民提供豐富閱讀資源與多樣文化活動。全市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形成城鄉一體的閱讀服務體系,讓書香飄進千家萬戶。
以生態為底色、文化為靈魂、創新為驅動,清遠著力推動農文康旅融合,成功將文旅“流量”轉化為旅游“增量”。5月19日,中國旅游日廣東分會場(清遠)活動在清遠長隆度假區正式啟動,活動推出涵蓋溫泉、山水、北江、康養、美食、文化等內容的7條旅游線路,其中多條路線入選國家級、省級精品路線。清遠正將綠美生態與人文風情,化為“這么美,還不遠”的“魅力畫卷”。
清遠發布編輯部
來源:新清遠 清遠日報
記者:毛遠策
編輯:何雁舒
校對:吳婷婷
二審:蔡碩
三審:鐘志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