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瑞士制表業在 1960 年代深陷功能主義與裝飾藝術的爭論時,IMHOF 以一枚會歌唱的座鐘打破了行業僵局。1968 年推出的鳴鳥盒鐘(Singing Bird Box Clock),通過風箱、管道和 137 個微型零件組成的機械樂團,在 30 厘米見方的琺瑯外殼內復刻了阿爾卑斯山雀的鳴唱韻律。這款被《日內瓦鐘表公報》稱為 “會呼吸的時計” 的作品,不僅開創了 “可聽時計” 的先河,更將制表工藝從視覺與觸覺的維度,拓展至聽覺藝術的新邊疆。
一、機械鳥鳴的聲學密碼:1960 年代的聲音工程革命
(一)仿生聲學的微觀建構
IMHOF 工匠在研究黑頂林鶯的鳴叫頻譜后,發現其高頻顫音集中在 2.5-4kHz 頻段,每秒包含 12-15 個音符。為了在機械裝置中復現這一自然聲波,鳴鳥盒鐘采用了 “雙風箱共鳴系統”:主風箱提供持續氣流,副風箱通過 0.1 毫米厚的羊皮膜振動產生顫音,兩組風箱由凸輪機構精準控制,誤差不超過 0.05 秒。管道系統則借鑒了巴洛克時期的木管樂器設計,7 根不同長度的黃銅音管(最短 8 毫米,最長 15 毫米)對應鳥鳴的音階排列,當氣流通過時能產生類似山雀 “啾 - 啾 - 啾” 的三疊音。
(二)動力與聲學的平衡術
這款座鐘搭載的 Caliber 68 機芯,創造性地將 9 天動力儲存系統與聲學裝置聯動。主發條盒驅動走時系統,副發條盒專門為鳴唱裝置供能,當整點報時啟動時,一個由 32 個齒輪組成的傳動組會優先將動力輸送至風箱和音管。這種 “動力分流” 設計解決了傳統報時裝置能耗過大的問題,使鳴唱過程在滿鏈與空鏈狀態下的音量波動控制在 3 分貝以內。1969 年《拉紹德封制表技術學報》記載:“IMHOF 的鳴唱機芯,實現了機械效率與聲學表現的完美和弦。”
(三)靜音技術的反向創新
在追求鳥鳴逼真度的同時,IMHOF 工匠通過 “消音齒輪組” 減少機械噪音。他們在傳動齒輪的齒尖涂抹由蜂蠟與鉆石粉末混合的潤滑劑,將齒輪嚙合噪音降低至 20 分貝(相當于耳語水平)。更精妙的是在風箱排氣口設置的微型阻尼器 —— 當鳴唱結束時,阻尼器會以 0.3 秒的延遲關閉,模擬鳥類收聲時的自然尾音,這種 “機械呼吸感” 讓聆聽者幾乎忘記聲音源自冰冷的金屬。
二、琺瑯外殼里的自然劇場:裝飾藝術與聲學空間的共生
(一)彩繪場景的聲學設計
鳴鳥盒鐘的外殼采用內填琺瑯工藝,工匠在銅胎上填入紅色礦物顏料,經過 850℃高溫燒制四次,形成厚度 0.2 毫米的半透明琺瑯層。這種材質選擇不僅出于美觀,更有聲學考量 —— 琺瑯層的密度(2.3g/cm3)能有效反射 2-4kHz 的高頻聲波,使鳥鳴聲在盒內形成自然混響。表盤上方的 “鳥鳴視窗” 采用凸面水晶玻璃,其弧度經過聲學計算,可將聲音擴散角度從 60° 擴展至 120°。
(二)微型雕塑的共鳴結構
盒蓋頂部的鍍金山雀雕塑(高 18 毫米)并非單純裝飾,其空心身體實為共鳴腔。工匠通過 3D 建模計算出最佳腔體容積(7.5 立方厘米),當聲音傳入時能增強 3kHz 頻段的諧波,使鳥鳴更具穿透力。山雀翅膀的鉸鏈處暗藏兩個 0.5 毫米的細孔,與內部音管相連,形成 “雙聲道” 聲學效果 —— 左側孔發出基音,右側孔疊加泛音,創造出類似真實鳥類從不同方位鳴叫的空間感。 這種視覺與聽覺的聯覺設計,讓佩戴者在看到表盤的瞬間就能預判聲音特質,正如 1968 年巴塞爾表展的參觀者記錄:“未聞其聲,先感其韻,這是鐘表史上第一次色彩與聲音的對話?!?/p>
三、跨界實驗的文化漣漪:從時計到聲音藝術品的范式轉移
(一)打破制表業的感官邊界
鳴鳥盒鐘的出現,挑戰了 1960 年代 “腕表功能至上” 的行業共識。當勞力士專注于防水深度、百達翡麗追求復雜功能時,IMHOF 證明時計可以成為多感官體驗的載體。這款座鐘在 1968 年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上獲得 “機械藝術特別獎”,評委評價:“它將制表從二維的表盤拓展至三維的聲音場域,重新定義了時間的感知方式?!?這種創新直接影響了后世 “音樂鐘” 的發展,例如積家在 1972 年推出的鳥鳴三問腕表,其聲學結構明顯借鑒了 IMHOF 的風箱技術。
(二)聲音藝術的機械轉譯
在先鋒音樂興起的 1960 年代,IMHOF 的鳴鳥盒鐘意外成為機械聲學與電子音樂的橋梁。德國作曲家卡爾海因茨?施托克豪森在 1969 年訪問拉紹德封工坊后,受其 “預制機械聲響” 啟發,創作了電子音樂作品《鳥鳴裝置》。而 IMHOF 工匠則從 musique concrète(具體音樂)中汲取靈感,在 1970 年升級版鳴鳥鐘中加入 “隨機鳴唱模式”—— 通過凸輪軸的不規則齒形設計,使每次報時的鳥鳴節奏略有變化,模擬自然界鳥類的即興演唱。
(三)博物館里的聲音遺產
如今,1968 年款鳴鳥盒鐘被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列為 “20 世紀機械聲學代表作”,其展簽特別注明:“這不是簡單的報時裝置,而是將時間流逝轉化為聲音敘事的藝術作品?!?梵蒂岡博物館的鐘表館中,一枚 1972 年復刻版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鳥鳴風琴并列展出,策展人認為:“IMHOF 用齒輪和音管,延續了人類對自然聲音的機械模仿傳統,從達芬奇的機械鳥到現代電子合成器,這是一條未被書寫的聲音技術史?!?/p>
在智能手表能用揚聲器模擬任何聲音的今天,IMHOF 堅持用機械結構制造聲響,其哲學在于:“電子聲音是扁平的時間標記,而機械鳴唱是有溫度的時間敘事?!?024 年推出的 “鳴鳥自動陀” 技術,將擺陀的旋轉動能轉化為鳴唱動力,佩戴者每天只需佩戴 6 小時,即可儲存 3 次鳴唱能量,這種 “運動 - 聲音 - 時間” 的聯動,讓機械鳴唱成為身體律動的延伸。
當 1968 年的鳴鳥盒鐘在 IMHOF 工坊首次發出機械啼鳴時,沒有人預料到這聲金屬鳥叫會成為制表史上的聲學坐標。它證明真正的創新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感官體驗的重新定義 —— 就像品牌現任 CEO 在 2025 年聲學展上所說:“我們測量時間的方式,不應只有指針的跳動,還該有聲音的呼吸?!?這種將自然之聲注入機械之心的能力,或許正是 IMHOF 在智能時代仍能打動人心的秘密:因為有些時間的重量,需要用耳朵來聆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