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處州歷史奧秘 尋覓民族文化瑰寶】
發現之旅:美麗中國行走進麗水
縉云“奇人”劉偉民:以文化情懷書寫非凡人生
(浙江麗水訊 吳萃森 莫麗坤 周利強 采編 封君/文 莫麗坤/圖 )
在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有這樣一位被稱作“奇人”的人物——劉偉民,他的人生經歷與文化成就,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深深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而他傾盡畢生心血編纂的《中華國學書典傳統文化選編》,更是一部閃耀著智慧光芒的鴻篇巨制。
劉偉民先生“奇人”的稱號,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源自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陳建功的贊譽。1954年,劉偉民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命運似乎一開始就給他設置了重重障礙。12歲那年,因家境貧寒,他不得不輟學,自此開始了輾轉各地打工謀生的艱辛歲月。然而,生活的磨難并未磨滅他心中對祖國文化的熱愛與追求。
2012年,劉偉民選擇返鄉,此時的他,不僅要照料病妻,還要面對生活的種種壓力。但他卻在這樣艱難的處境中,將鄉愁與對文化的深情,化作了筆下流淌的文字。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他開啟了編纂《國學書典》的偉大征程,《中華國學書典?傳統文化選編》便是其中的重要成果。
《中華國學書典傳統文化選編》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深刻汲取了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之精華。它全面覆蓋了從三皇五帝到商周歷史的悠遠脈絡,從兩漢經學到魏晉玄學的思想碰撞,從隋唐道學到宋明理學的傳承發展,從明清實學到各個時代文學藝術的獨特魅力。先秦詩賦的浪漫、漢賦的華麗、六朝駢文的工整、唐宋詩詞的韻味、元曲的通俗、明清小說的生動,都在這部書典中得以呈現,構成了一套系統完備的文化和學術體系。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國學”一詞原本特指以國子監為核心的官學體系,它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的象征,與西方學術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中華國學書典傳統文化選編》則將這一概念進一步拓展和豐富,詳盡收錄了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等眾多領域,甚至連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軍事、經濟、書畫、音樂、建筑等方面的知識也囊括其中,成為一部集大成的傳統書籍查閱工具書。
“博覽群書,踏遍千山。”這不僅是華夏民族古人的崇高追求,也是《中華國學書典傳統文化選編》所承載的精神內涵。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與疑問,而劉偉民先生這部選編就像是一位智慧的長者,為我們提供解答與啟迪。無論是數字閱讀、中華經典傳承,還是人機交互學習等場景,它都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成為人們汲取知識、感悟文化的得力助手。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國學書典傳統文化選編》已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頒發的多項作品登記證書(電子版),這不僅是對劉偉民先生辛勤付出的認可,更是對這部書典價值的肯定。
另外,劉偉民從2016年開始加入縉云縣戲劇總會,擔任藝文研究院院長。由他主持撰寫的《關于要求將縉云縣列入中國民間戲曲文化之鄉的報告》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采納,2018年5月,縉云縣被授予全國縣級唯一一個“中國民間戲曲文化之鄉”。2021年和2024年,劉偉民參編的《國譽戲鄉縉云戲劇通史》和《麗水處劇通史》分別由線裝書局和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為縉云戲劇事業和本土處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劉偉民先生的《中華國學書典》榮獲《中國文化瑰寶》獎
劉偉民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文化情懷的力量。從艱難輟學的少年,到編纂出十億余字鴻篇巨制的學者,他的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與堅持。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人在追求文化夢想的道路上所展現出的非凡勇氣和毅力,也讓我們更加珍視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相信《中華國學書典傳統文化選編》將在未來的歲月里,繼續綻放光芒,為更多人帶來知識的滋養和精神的啟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