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門當戶對不在財,而在教養氣度相當。兩家父母若是精神上對等,子女的婚姻便少卻許多無謂煩惱。"
兒女的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共修。
婚姻的成敗,藏著三代人的因果;親家的底色,定著兒女后半生的冷暖。
多少家庭,婚前只看房子車子,婚后才發現日子是一口吞不下又吐不出的黃連。
這世上最深的悔,莫過于用兒女半生幸福,為父母的短視買單。
父母若真想為兒女鋪一條平坦的路,選擇親家時,一定要看清這三個細節。
1、留意說話的方式
《論語》有言:“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
說話見教養,處世顯格局,言語是家庭的門面,也是人品的映射。
若父母開口便是抱怨、指責,子女也會在耳濡目染中變得刻薄;
若一家人說話溫和有禮,處處體恤,子女自然懂得尊重與包容。
真正為兒女著想的父母,不是教孩子能說會道,而是教他們口中有德,心中有秤。
明朝時期,紹興有一戶周姓人家,家主周世昌是當地有名的鄉紳,家境殷實卻說話刻薄。
周世昌的兒子周文煥與鄰縣張家定親,兩家本是門當戶對。
定親宴上,張父客氣道:“周兄治家有方,我家孩子今后還需多向文煥學習。”
這本是謙辭,周世昌卻嗤笑一聲:“張家世代務農,能攀上我周家,自然得學著點。”
一句話讓張父臉色鐵青。
婚后,周文煥與妻子張氏感情甚篤,但周世昌總對兒媳挑三揀四。
張氏煮的飯菜,他譏諷“豬食不如”;張氏孝敬的衣裳,他嫌棄“粗布爛衫”。
周文煥也勸父親留些情面,可周世昌卻拍桌大罵:“周家現在還輪不到你來當家!”
久而久之,張氏郁郁成疾,周文煥夾在父親與妻子之間,終日愁苦。
張家聽聞女兒受辱,一紙訴狀告到縣衙,要求退親。
最終周家賠盡臉面,兩家徹底結下仇怨。
會說話的家庭,矛盾能化于無形;不會說話的家庭,小事能吵成仇人。
曾國藩有云:“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婚前看對方父母的談吐,比打聽家底更重要。
刀子嘴的父母養不出有福氣的孩子,言語刻薄的家庭注定讓兒女的婚姻寸步難行。
親家若不懂好好說話,孩子再好的感情也會被瑣碎消磨殆盡。
2、留意親家的感情
網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世界上最好的婚姻是怎樣的?”
其中有這樣一個高贊回答:“一起對抗平庸,一起披荊斬棘,一起克服柴米油鹽,一起面對生老病死”。
父母之間的感情,是兒女婚姻的第一面鏡子。
一個家庭中,若父母彼此冷漠爭吵,孩子便容易對親密關系失去信心;
而夫妻恩愛、相敬如賓的家庭,兒女耳濡目染,自然懂得如何經營婚姻。
好的婚姻,是人間煙火中的相互成全,是漫長歲月里的相濡以沫。
若父母連自己的感情都敷衍了事,又如何教會孩子愛與責任?
上世紀30年代,錢鐘書與楊絳的婚姻被譽為“文壇佳話”。
但鮮少有人知道,這段姻緣的背后,藏著兩家父母的深遠考量。
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是江南名儒,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則是法學大家。
兩家結親前,錢基博曾暗中觀察楊家的家風。
一次,錢基博受邀到楊家做客。
飯桌上,楊蔭杭與妻子唐須荌的相處讓他印象深刻:
唐須荌夾菜時,楊蔭杭會輕聲提醒“小心燙”;楊蔭杭咳嗽一聲,妻子立刻遞上溫水。
兩人雖言語不多,但舉手投足間皆是默契。
后來,錢基博對兒子說:“楊家父母情深,女兒定不會差。”
果不其然,錢鐘書與楊絳成婚后,即便遭遇各種困苦,兩人始終扶持相依。
楊絳晚年回憶道:“父母從沒教過我怎么當妻子,但他們讓我知道,夫妻就該像一雙筷子,離了誰都不成席。”
冰心曾說:“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有了愛,才有了教育的先機。”
父母的愛,是兒女婚姻的教科書,兒女的婚姻往往是父母關系的翻版。
那些從小目睹父母恩愛的孩子,骨子里自帶一份對幸福的篤定。
他們見過愛的模樣,便懂得如何維系愛。
婚姻里的包容、尊重、體諒,從來不是憑空而生,而是代代相傳的家風。
挑親家,看的不是房子車子,而是對方父母攜手半生的溫度。
3、留意對方的三觀
《傅雷家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人生觀的分歧,是婚姻最深的裂痕。”
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觀念交鋒。
你教孩子節儉,親家覺得摳門;你家重視孝道,親家嫌棄迂腐。
婚姻里,比愛更長久的是合拍。
觀念一致,矛盾就能化于無形;觀念相沖,雞毛蒜皮都能變成山崩地裂。
小區陳姐的兒子留學時談了個女友。
女孩家境優渥,父母常年國外旅行,朋友圈曬的都是高爾夫和紅酒。
而陳姐夫妻倆都是普通教師,周末最大的樂趣是逛菜市場和看京劇。
第一次見面,親家母當著陳姐的面說:“我們家從不存錢,人活著就得及時行樂。”
轉頭又對女兒說:“你公婆這消費觀念啊,得改改。”
陳姐的兒子覺得這是開放思想,堅持結婚。
婚后,兒媳要求每年出國旅行兩次,兒子刷爆信用卡滿足。
孩子上幼兒園,親家母非要選一年20萬的國際學校。
陳姐咬牙湊錢,兒媳卻說:“沒錢可以貸款,別活得那么憋屈。”
去年親家公投資失敗,要求小夫妻抵押房子幫忙還債。
陳姐反對,兒媳直接嘲諷:“你們這種小市民,根本不懂親情大于金錢!”
如今小兩口天天為錢吵架,親家動不動以斷絕關系威脅。
陳姐悔不當初:“早知他們把錢看得比人重,打死也不能結這門親!”
作家余秋雨說過:“只有三觀相符,才能建立起真正穩定、幸福的婚姻關系。”
婚姻中最可怕的不是窮,而是你用半生堅守的信念,在對方眼里全是荒謬。
教養可以磨合,習慣可以遷就,唯獨植根血脈的三觀,刀劈斧鑿都難改半分。
兩個家庭若在根子上背道而馳,再多的情分也會被瑣事磨成怨懟。
門當戶對,對的不是財富,而是對生活最根本的認知。
《禮記》有言:“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
千年古訓,說的正是婚姻從來不是風花雪月,而是兩個家族血脈與精神的交融。
父母若恩愛,兒女便知如何愛人;家庭若和睦,兒女便懂如何經營;三觀若契合,兒女便少一分磋磨。
這世上,沒有誰家的孩子能完全脫離原生家庭的烙印。
你替兒女篩選的,不僅是親家的門楣,更是他們未來幾十年的人生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