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廣州居民向記者反映稱,自己或家人臨近退休年紀,因各種原因未能在廣州繳納滿社保年限,被一次性補繳社保廣告吸引,與廣州德群信息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群公司”)簽訂了協議,一次性支付數萬元,甚至十多萬元用來補繳社保,最后卻陸續發現該公司人去樓空, 業務員失聯,錢款去向不明。
所謂“合法合規補繳社保”的中介公司已經跑路,大門緊閉。
多人輕信中介公司承諾
記者從張女士提供的其婆婆與公司簽訂的合同中看到,合同抬頭為“咨詢服務合同”,合同規定,服務費用為十五萬六千元,“我們已經交了10萬元,還有56000元的尾款沒有交。”張女士說,當時是婆婆在網上看到一個說補繳社保是騙局的視頻,發給了業務員,對方沒有回復,第二天過來,才發現公司已經關門。
廖女士則是因公司倒閉,自己恰好少繳了1年社保,而與這個公司簽訂了18000元的合同。“我去年因為失業了,不知道怎么繳,他們這個公司給我打電話,說都是按照合法合規的程序,以后退休沒有什么問題。”
金女士則向記者表示,曾多次被這個公司的業務員聯系,對方稱德群公司已經在這里七年,完全不用擔心。“簽合同的時候我反復確認,上個月發現業務員很久沒有發朋友圈,我不放心,給對方打電話過去,他還接了。”金女士說,當時業務員說需要三個月等待期,沒想到公司卻跑路了。
員工稱自己也是受害者
在白云區永平街同泰路的一棟商務樓,記者看到位于四樓的德群公司大門已上鎖,內部空無一人。
門上張貼著兩張告示。一張落款為該商務樓的物業公司。告示中提到,廣州德群的租賃期限為2024年4月26日至2025年4月25日。目前,租賃期已滿,該公司沒有續租。物業從該公司員工及白云區永平派出所了解到,廣州德群涉嫌違法行為,已于2025年4月27日暫停營業。
另一張是一份維權通知,告知該公司的客戶到轄區的永平派出所登記個人信息及拖欠金額等。記者撥打了通知上預留的該公司協助辦案的工作人員電話。受害者撥通工作人員電話,“其表示自己也在維權,公司欠了自己工資,留電話只是協助通知大家。”
目前,已有多位受害者前往派出所報警,他們非常關注案件進展以及資金追討問題。“已經收到白云分局給我的來電,稱目前案件正在受理分析中,這些都是老人家的養老錢,希望可以追繳回來。”張女士說。
爆料人:廣州多家公司同一時間爆雷
有讀者留言稱他在廣州藝嘉咨詢服務有限公司補繳社保,也是同樣的套路,被騙了十四萬。后續他們發現,不單只有“廣州藝嘉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爆雷退不了款的事件發生,同一時間內,“廣州一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州駿寶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星宸(廣州)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同時發生退不了款的事情。目前粗略統計,人數已經數百人,涉及金額超過千萬元。
受騙人都是臨近退休養老人員,而且人數眾多,涉及金額巨大。爆料人表示,目前警方正在統計受騙者情況,但是“已經登記的人數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人員未到公安機關報案,還不知道自己交錢的公司已經跑路。
社保補繳騙局近年來屢見不鮮,尤其是在臨近退休的中老年群體中,不少人因社保繳費年限不足而焦慮,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為什么這類騙局如此猖獗?背后主要有幾個原因:
1. 社保政策復雜,信息差成騙局溫床
社保補繳涉及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政策調整,普通人很難完全掌握。比如,有的地方允許一次性補繳,有的則嚴格限制;有的年份可以補,有的年份不行。這種信息不對稱,讓騙子有機可乘,他們往往以“內部渠道”“特殊政策”為幌子,誘導受害者交錢。
2. 退休焦慮催生“花錢買安心”心理
許多中老年人臨近退休時,發現社保繳費年限不夠,擔心養老金受影響,便急于尋找“快速補繳”的辦法。騙子正是利用這種焦慮心理,承諾“包辦”“100%成功”,讓受害者覺得“花點錢解決問題也值得”,結果卻掉入陷阱。
3. 中介公司“合法外衣”掩蓋非法操作
不少社保補繳騙局的公司,表面上看起來正規——有營業執照、辦公場地,甚至簽訂“咨詢服務合同”。但實際上,他們要么偽造社保繳費記錄,要么收錢后直接跑路。受害者直到發現社保賬戶沒變化,或公司失聯后,才意識到被騙。
4. 違法成本低,追贓難度大
這類騙局往往涉及大量受害者,但單個案件金額可能達不到“數額特別巨大”的標準,導致部分騙子即使被抓,也可能面臨較輕的處罰。此外,騙子通常提前轉移資金,受害者即使報警,追回損失的可能性也較低。
如何避免社保補繳騙局?
通過官方渠道辦理——社保補繳應直接咨詢當地社保局或人社局,不要輕信中介的“包辦”承諾。
警惕“一次性補繳”廣告——正規補繳通常需符合政策條件,不可能隨便交錢就能“搞定”。
不簽“咨詢服務合同”——真正的社保補繳是向政府繳費,而不是向中介公司支付高額“服務費”。
多問、多查、多核實——遇到類似情況,先向社保部門或律師咨詢,避免沖動付款。
社會保障是民眾的“養老錢”“保命錢”,容不得半點閃失。我們呼吁,受害者互相告知,讓受騙群眾盡快到公安機關報警。同時也要提醒廣大群眾,辦理社保業務務必通過官方渠道,對所謂“捷徑”保持高度警惕,切莫因小失大。
來源:南方都市報
點擊上方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