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文末點「」和「??」并留下你的評論(評論是否被精選對抽中概率無影響),將本文轉發到朋友圈并截圖發至公眾號后臺。
我們將在5月底于本文評論區開獎。抽出1位讀者朋友送出戛納官方雙海報明信片一份。
戛納日記Day11
*寫于5.23晚
在昨夜由畢贛引發的華語前線大狂歡之后,本屆戛納電影節迎來了最后一日。
首先簡單提到的是“一種關注”單元的獲獎結果:在開幕后很快就首映的智利導演迭戈·塞斯佩德斯的《弗拉明戈的神秘眼神》顯然足夠優秀,讓評委在最終評獎時依舊印象深刻,奪得一種關注的最高大獎;其后則是在初次發布會之后,后發補錄的西蒙·梅薩·索托的《詩人》獲得了評審團獎,以當下迫切話題為主題的《加沙往事》奪得最佳導演獎;其后演而優則導的哈里斯·迪金森首次執導作品《街頭頑童》讓男主弗蘭克·迪蘭獲得最佳演員獎,華語前線高度好評的本屆片長最長者佩德羅·皮諾的《笑刃荒途》女主克萊奧·迪亞拉共同分享了演員獎,獻上了本屆戛納獎項中的第一場“雙黃蛋”。最后被大家笑稱本屆戛納“最大尺度”的哈利·萊頓《后座》獲得了最佳編劇。遺憾的是,上述獲獎的全部影片,我居然一場都沒有看過,只能隨后找機會再與他們相遇。
最后兩場主競賽放映雖然被包裹在即將閉幕所帶給人的長吁一口氣,或是頒獎前的悸動,等各種電影之外的心理活動中,但并不影響對好電影的評判。影片的質量在我看來毋庸置疑,并沒有拉低本屆主競賽相對較高的平均水準:
Day11 日記提到的本屆戛納電影是這些:
達內兄弟《年親母親之家》主競賽
凱利·萊卡特《主謀》主競賽
伊?!た贫鳌队H愛的,別》非競賽 - 午夜展映
《年輕母親之家》
首先登場的是已憑借《羅塞塔》《孩子》兩次奪得金棕櫚的達內兄弟新作《年輕母親之家》。這兩位在近年來不斷以現實主義手法對各類邊緣群體給予關切的名導,這次將目光放向了因各種原因在未完全獨立前就懷孕生子,卻面臨各種獨身撫養孩子的困難的年輕母親們:影片舞臺設置在比利時列日市的一個為上述母親提供幫扶的社會機構,并跟蹤講述了其中四位母親所面臨的創傷或困境。
本片雖然在華語前線獲得相對平淡的評價,但是在海外媒體中獲得了諸多好評,顯然這兩位已經合作十余部電影的兄弟依然寶刀未老:《衛報》記者終于在本屆戛納主競賽中等來值得他五星滿分好評的作品,稱影片“表現出如此的簡單與清晰,對銀幕上的每個人都誠實地展現了尊嚴和智慧,每個場景和角色肖像都自然純粹,沒有強求和修飾,通過給予幫助和尋求幫助來堅定表達希望,這種直白的態度非常有力量”;《Time》將本片選入本屆戛納最佳的影片名單之中,認為達內兄弟的新作“帶有一種準紀錄片的質感”,是“充滿希望的低調驚艷之作”;《IndieWire》同樣給出中上的好評,認為“影片展現出了令人滿意的緊湊完整感,每個故事都加入了足夠的點綴,使之避免了偶爾可能吞噬這些事件的陳詞濫調”;《ScreenDaily》認為本作“一貫簡樸的手法使得這些對年輕生活的窺見顯得樸實無華且真誠。然而,部分情節還是帶有一定的可預測性”。
在我看來,達內兄弟在維持了以往的穩健前提上,更真正讓母親 - 孩子的去父權視角突破了眾多情節劇限制,將視角放置在輔助過年輕單親母親的機構,進行了真正多面體的探討,動人但絲毫沒有任何感傷主義的做作:他們溫和肯定了順利返回生活的幸運、需要被解開的創傷、無法輕易擺脫的遺留惡習,甚至將孩子托付寄養的鑒定舉措。
每一張面孔都是女兒與母親的二元結合,連接了過去與未來,并保留了模糊帶來的曖昧,在生育后的重成長中伴隨影像完成一場社會性的旅途。精準且不拖泥帶水,又在冷靜的語調下隱藏了足夠的溫柔,愛意從不以泛濫的姿態出現,但依舊在人性主義與現代性之間尋得了令人欽佩的平衡,或許是二老近年來最為優秀的作品,是現實主義在非紀錄的虛構寫作下能夠尋得的最優解決方案。
包含本屆已整整十次入圍主競賽的達內兄弟幾乎可以稱得上戛納獎運最好的創作者,在兩作金棕櫚之外也曾額外斬獲了除評審團獎之外的全部獎項,不知道本片會不會再度讓兩位有所收獲,但或許在今年風格化爆款與優質正統作品兼有的情況下三封金棕櫚有些困難。
《主謀》
為本屆主競賽扛下大軸的則是曾入圍威尼斯與柏林主競賽的美國名導凱莉·萊卡特新作《主謀》,這位享譽世界的美國獨立導演繼《開展在即》首次晉升戛納主競賽后,已經連續兩次被福茂安置在了主競賽的最后一日,但本次有傳言是因為男主喬什·奧康納前幾日一直在斯皮爾伯格新片的片場而無法趕來紅毯,而他事實上也確實缺席了他主演的本屆另一部主競賽電影《時光留聲》的世界首映紅毯。但不管原因如何,影片本身的質量還是令絕大部分華語前線相當滿意,為本屆戛納主競賽畫下了美滿的句號。
本片講述了一位藝術院校肄業、無所事事的待業男子決定鋌而走險,組織一場偷竊當地美術館內抽象畫作的故事,故事放置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反戰運動之中,對當下類似的美國高校風波進行隱喻。而本作對于藝術創作,藝術體系,以及大學人文教育的潛在探討也延續了《開展在即》的主題,我想對于至今仍在紐約州著名私立文理學院巴德學院擔任駐地藝術家及教師的導演自己,也是非常切身的議題。
影片映后在海外并沒有獲得如華語前線一般的盛贊,但也以好評居多:《衛報》記者給出四星好評,認為本作“那種靜謐而觀察般的風格出乎意料地成功,呈現了一場極具超自然色彩的美術館搶劫畫面,且后續事件的每一個細節都帶有一種怪異的現實主義色彩,這才是影片的真正精髓”;《The Hollywood Reporter》認為本作是一次對于犯罪題材類型的重新演繹;而《ScreenDaily》也直接稱本作“”與美國迷失方向的更大話題相關“。
然而作為曾把《開展在即》列為當年度的十佳之首的我來說,這部作品在令人基本滿足的同時也讓我不免失望:
《主謀》結合了對藝術人文體系的無奈現狀表達。以及關于美國的類公路電影式游走,然而似乎在核心線索之外缺乏了更能調和進入的泛性考量,而關于人物的寫作也似乎差了口氣,一貫的靈性在此近乎隱身。影片的確富含關于文化階級的對藝術機構及體系的觀察,以及逐漸衰敗的新英格蘭次城鎮考量,但與前作更為有力的闡述相比,所言之物之模糊并不令人滿意。
《親愛的,別》
在所有主競賽影片完成首映之后,為本屆戛納全部的首映影片收尾的則是伊桑·科恩的新作,入圍午夜展映單元的《親愛的,別!》。伊?!た贫髋c他的哥哥喬爾·科恩曾作為享譽世界的科恩兄弟共同執導了一眾經典作品,包括首度入圍戛納主競賽就問鼎金棕櫚的《巴頓·芬克》。本次是兩位在近年宣布暫時拆伙轉而單人執導不同的個人項目之后,伊?!た贫魇状沃匦職⒒仃┘{,但被福茂下放在了午夜展映單元。
本部影片延續了科恩兄弟分道揚鑣之后,伊桑相對規模較小的制作模式,以較為頑皮或輕松的口吻在他們早已得心應手的類型之中講述小故事:影片跟隨著亞利桑那小鎮上的一名女同私家偵探展開,并借由一起墜崖車禍引發的一系列案件,逐漸講述了小鎮上隱藏的事件和眾人的鄉鎮形象,而最后的真相似乎并沒有被可信地解答。
本片當然并不會,或許也不目標成為,一部偉大的作品,但是絕對至少為我獻上了舒適的體驗,在嬉笑中告別了本屆戛納的所有觀影部分。影片放映開始前眾人即將掀翻盧米埃爾大廳屋頂的鼓掌歡呼與叫好,完美說明了在這個時間段大概所有前線記者的精神也都不太正常了(不是),但放映中頻繁引發的全場爆笑肯定給予了疲憊到快要昏厥的眾人相當不錯的心理按摩與放松。多么可愛又簡單的小類型片,為本屆戛納奉上了輕松愉悅并夾雜驚悚與爆笑的極佳終曲,或許這種處理方式才是《愛丁頓》值得采納的。
通過私家偵探來串聯起一系列并非絕對線性的事件,并通過此換得了對亞利桑那小鎮的群像側寫,對性少數群體并不再刻意的議題化,而只是自然的人物特征并且承擔可以令人放下戒備的玩笑,一種絕對的進步;電影并不必要回答所有被拋出的問題,但提供的信息也足以讓觀眾跟隨硬影片文件速率的步伐,而最后的對視則在可能的危險背后又那么干脆,然后才能得知影片標題的真正含義。
一場急先鋒的左翼表達,卻在女主如此性格之下讓一切可能的腐朽和反感都化解,這點已值得欽佩。伊?!た贫饕褱喨惶斐傻募挤ㄍ耆[匿在影片豐厚但不沉重的調性之中,當然似乎少了些本該有的嚴肅探討,也對未來的狀態缺乏關心。
至此,一場長達十天的觀影馬拉松正式告一段落。雖然無法匹敵陀螺小分隊其余成員動輒破五十甚至破六十的觀影量,但身肩每日的戛納日記重任的我,也在相當極限的時間中欣賞了近四十五部電影。雖然的確依然有許多沒有看上的佳作,和仍然被隱藏的瑰寶,但是弓力有限,箭也只能至此為止了,畢竟也要為今后留下上升空間。
頒獎典禮即將到來,金棕櫚最后會花落誰家,讓我們直至最后的剎那,一起,拭目以待!
5.24 看什么
戛納閉幕!
閉幕式開始時間:(北京時間)
5.25 00:4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