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驚心動魄的生命接力近日在巴里坤縣人民醫院成功上演,來自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謝鵬飛、安陽市中醫院心病科主治醫師周好波,帶領團隊以精湛技術,用“心”技術守護生命健康,以一場“連續除顫 12 次”的手術,創造了巴里坤縣人民醫院心血管急救領域的新紀錄,更成為醫療援疆協作的典范。
生死時速,十二次除顫搶救創醫院紀錄
5月22日上午,在巴里坤縣人民醫院普通病房里,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謝鵬飛正仔細為一名72歲的哈薩克族患者做術后檢查。老人和家屬眼里滿是感激:“昨天剛從ICU轉出來,現在各項指標都穩定了。”老人家屬熱合木別克說道,“幸虧有了援疆的醫生,不然這種病我們只能到哈密去,但時間肯定是來不及的。”翻開床邊的病歷,手術記錄上“連續除顫 12 次”的字樣,默默訴說著幾天前那場驚心動魄的生死營救。
5月17日22時,這位患者持續性胸前區絞榨樣疼痛伴大汗淋漓、右肩放射痛,由家屬送至醫院急診科就診,經心電圖檢查,被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顯示下壁心梗,發病已超3小時,必須馬上介入手術。” 正在醫院開展幫扶工作的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謝鵬飛迅速作出判斷。當老人被推入導管室時,誰也沒想到這場手術會成為醫院心血管急救史上的一場“特殊戰役”——患者出現反復室顫。“第一次除顫后恢復竇性心律,但不到兩秒又再次室顫。” 安陽市中醫院援疆醫生周好波回憶道。搶救期間,謝鵬飛一邊指揮搶救,一邊與周好波配合,連續實施12次除顫。“一般室顫一兩次就能糾正,但這位老人情況復雜,必須爭分奪秒。”周好波說。
憑借豐富的經驗,通過高清造影影像,謝鵬飛精準定位到患者冠狀動脈堵塞部位,面對血管迂曲、病變復雜的挑戰,隨著導絲通過、球囊擴張、支架精準釋放,患者堵塞的血管瞬間恢復血流,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明顯改善,血壓、心率逐漸穩定。而這次成功的手術,也成為巴里坤縣醫院成功搶救高危心梗患者的標志性事件。
雙軌援疆,技術活水托起醫療希望
在巴里坤縣醫院的援疆醫生辦公室,兩張辦公桌見證著河南醫療援疆的“雙軌并行”:一張桌前坐著2024年11月就抵達的周好波,作為安陽市中醫院首批援疆團隊成員,他見證了醫院從“心梗患者需轉院哈密”到“縣域內獨立開展介入手術”的蛻變;另一張坐著2025年3月抵達哈密的謝鵬飛,作為柔性援疆專家,他正接力優化急危重癥救治流程。兩位醫生雖來自不同醫院、不同批次,但使命高度一致——讓先進醫療技術在邊疆“生根發芽”。
“剛來的時候,這里很多重癥病例只能轉院到哈密去,更別說復雜的心臟介入手術。”周好波回憶道。如今,這樣的場景已徹底改變:在河南援疆醫生的帶教下,本地醫生已能獨立完成造影檢查。更值得期待的是,醫院近期將引入心臟介入手術模擬器,“以后醫生可以先在模擬器上練習,既能降低患者風險,又能系統掌握技術。”周好波介紹的“模擬器教學計劃”,正是河南援疆“授人以漁”的生動實踐。
謝鵬飛則帶來了“每周四固定授課+現場病例討論”的培訓模式。在他看來,援疆不僅是技術輸出,更是“團隊造血”——從導管室護士的耗材準備流程,到醫生與患者的術前溝通技巧,他都逐一規范。“現在醫護配合度比我剛來的時候提升了不止一個臺階,這才是可持續的醫療支援。”謝鵬飛說。
目前,在河南專家團隊的幫助下,巴里坤縣人民醫院心血管、骨科等領域,引入多項新技術、新理念,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顯著提升了疑難重癥救治能力。這些成績背后,是周好波口中“一分鐘都不能耽誤”的急救速度,是謝鵬飛堅持“每個流程都要標準化”的嚴謹態度,更是河南醫療援疆“短期支援與長期建設結合、技術傳授與團隊培養并重”的深度實踐,這些來自中原的“白衣使者”,正用雙手為百姓筑起守護生命的“心”防線。
河南援疆報道組:曹博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