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自研3nm芯片的消息在數碼圈炸開了鍋,不少人直呼“國產芯片終于支棱起來了”。但咱們今天不聊情懷,只算算經濟賬——這顆芯片的誕生,到底會讓誰的飯碗不保?
先說說小米以前的芯片供應鏈。在自研芯片出來前,小米手機全靠外購,主要供應商就仨:高通、聯發科、紫光展銳。
根據2024年的數據,這哥仨在小米家的地位差別可大了——聯發科占了63%的出貨量,高通只有35%,剩下的2%是紫光展銳。說白了,聯發科是小米的“走量擔當”,尤其是海外那些千元機,幾乎全是聯發科的芯片。
不過出貨量歸出貨量,賺錢還得看價格段。要是把芯片按手機售價分分類,那格局更明顯:紫光展銳專攻100美元以下的“白菜價”手機,聯發科在400美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場吃得最開,而高通呢?人家直接橫跨低中高全價位段,但核心陣地是400美元以上的市場。尤其是600美元以上的高端機,小米以前清一色用高通芯片,妥妥的“高端專用戶”。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小米自研的這顆3nm芯片,首秀就給了售價5499元的小米15S Pro,直接殺進700美元以上的高端戰場。要知道,這塊市場以前可是高通的地盤,每賣出一顆自研芯片,就等于從高通嘴里搶走一塊肉。有人可能會說“高通家大業大,不怕這點損失”,但數據不會騙人:小米高端機每多用一顆自研芯片,高通就得少賣一顆驍龍8系,積少成多,這賬高通能不心疼?
更關鍵的是,小米自研芯片才剛起步,未來路子還長著呢。現在這顆3nm芯片先用在旗艦機上試水,等技術成熟了,保不齊會下放到中端機型,甚至像平板、汽車這些IoT產品上。到時候高通在小米供應鏈里的35%份額,怕是要被啃掉一大口。
當然,高通也不是吃素的。人家在高端市場摸爬滾打這么多年,技術積累和品牌認知擺在那兒。但小米這波操作,至少說明了一個趨勢:國產廠商不再滿足于當“組裝廠”,哪怕自研芯片前期虧錢,也要把核心技術攥在自己手里。就像老話說的,“手里有糧,心里不慌”,芯片這種硬通貨,終究還是自家產的更踏實。
說到底,小米自研芯片這步棋,短期看是動了高通的蛋糕,長期看卻是整個國產供應鏈的突圍戰。畢竟,只有當更多“小米們”敢在芯片上砸錢,咱們才能徹底擺脫“卡脖子”的隱憂。至于高通嘛,與其說“不擔心”,不如早點想想怎么守住自己的護城河——畢竟,狼真的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