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一位同行曬出名片,頭銜密密麻麻像螞蟻搬家: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
“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高級企業合規師”
外行看了肅然起敬,內行看了只想問:執業律師默認都是會員吧?” (除非不交會費?)
一、“主任”泛濫成災,律師也搞“官場cosplay”?
某次交流,主辦方熱情介紹我為“管主任”,我職業病就犯了,要嚴謹,想糾正他我是律師,不是合伙人。
內心:全國律師執業誠信信息公示平臺是可以查這個律師是不是合伙人的,這要是人家查到了,覺得我不誠信,還怎么混。
但是轉念一想:人家主辦方也是幫我,糾正人家不禮貌。
唯一的做法是凡是有人叫我,我都盡量糾正: “叫我管律師就行”。
后來覺得太麻煩,就不糾正了。
畢竟在律界,“主任”早已淪為一種社交貨幣——就像菜市場的“老板”,理發店的“老師”,反正叫錯了也不賠錢。
當然了,如果本來就是合伙人,甚至壓根就是“個人所”,自稱 主任,當然無可厚非,畢竟人家承擔著無限連帶責任。
魔幻的是,律所作為市場化機構,卻對“主任”這一官味十足的稱呼情有獨鐘。
從“執行主任”到“專委會主任”,花樣比海底撈的小料區還豐富。
這讓我想起《馬大帥》里范偉的經典名片:
“中G中央GW院、遼寧S委東興縣,龍騰山莊藥膳部主管經理李寶庫”。
二、律師分級?北京司法局:醒醒,別做夢了!
有人曾在北京市司法局提問,北京律師是否分級,隱含著希望效仿其他省市搞“一級/二級律師”職稱評定
結果司法局直接潑冷水:
“您好,北京律師不分級。”
(翻譯:別整這些沒用的!)
最大的疑問是:數字越大越牛?還是越小越牛?
法官序列里“一級”比“四級”高,演員評級也是“一級”封頂,但英語六級可比四級牛啊……
如果評級,萬一我被評為三級,容易讓人誤會。三級片的三級?
某地試點律師分級,標準簡單粗暴:
執業滿X年=一級,滿Y年=二級。
按這邏輯,駕齡20年的司機一定比5年的車技好?熬年頭就能“升級”,評級的意義在哪?
更可怕的是,一旦分級制度落地,“權力”必然變成某些人的“尋租工具”——評委會誰當?標準誰制定?材料誰審核?
一旦有這樣的權力背書,相當于明明是市場化的律所,卻存在官方認可誰比誰更專業。那借錢我也要上個一級職稱。估計馬上有人開課:“三天速成一級律師通關秘籍,內部渠道保過”?
三、割韭菜的“權威認證”,從合規師到律協會員
去年某“企業合規師”證書火遍律師圈,官方頒證儀式搞得像奧斯卡。
但實際上“企業合規師”沒有國家統一的考試和認證,完全由各類社會機構來組織培訓,考試內容、評價標準也由這些機構自行制定,沒有統一標準。
專家群悄悄解散,證書淪為廢紙。但市面上還有機構在賣課:“考取合規師,年薪百萬不是夢!”—— 這哪是培訓?分明是詐騙界的“一級講師”!
作為年輕律師,為了增強競爭力,積極參加各類考證的想法是積極的,也是被理解的。因為我也焦慮。
但是考之前,難道不需要先查一下主考單位嗎?我倒是很想標榜自己是雙證律師,奈何CPA考試(注冊會計師)比較難,一直啃不下來。
至于標榜“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就像飯店宣傳“本店廚師持有健康證”—— 這不是基本操作嗎?
(難道還有律師不是會員?)
四、我備注只有倆字:律師
同行問我社交賬號認證信息寫啥,我的回答就倆字:律師。
熟悉小管公眾號的會發現,最早公眾號也是有我的個人簡歷的,畢竟酒香也怕巷子深。后來,只標聯系方式和律所地址。再后來,畢竟線下咨詢的還是少數,就只標明律師身份和聯系方式。
· 加 “ 高級 ” ?顯得心虛。
·加 “ 專家 ” ?像賣保健品的。
·加 “ 中華律協會員 ” ?默認選項也好意思炫耀?
專業不需要前綴。就像商譽在會計科目里屬于無形資產——你珍惜個人信譽,你的名字自然值錢。
當事人一句“這律師靠譜”
比100張證書和頭銜都管用。
最后,我不是主任,叫我管律就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