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五月初,泛海年報公布。
許多人驚訝地發現,曾經作為泛海控股旗下重要的金融版圖之一的民生信托,已經不再是泛海控股的子公司。而是因為大股東的更換,成為泛海的聯營公司。
有讀者留言是好是壞事?這個干不敢隨便亂說,要探究背后的真相,當然繞不過年報。于是打開年報,開始探索之旅。
上篇
年報表示:信托行業在監管深化、市場轉型與風險出清的多重挑戰中,呈現出“破局重構”的鮮明特征。房地產行業持續調整但政策端托底決心和力度明顯加大,市場觸底企穩信號逐步顯現。
公司所處的外部環境正在逐步改善,更應該借助政策東風,加快風險化解、重塑經營的腳步。報告期內,公司的核心主要就是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千方百計挖掘經營現金流,進一步降本控費,保障公司有序運轉;二是力爭通過一切可行辦法,推動債務風險化解,盡快實現企業突圍脫困、重回良性發展軌道。
從收入占比來看,泛海控股幾乎成為了一家金融類企業。金融板塊業務收入達到87.56%,而房地產業務僅僅剩下12.14%。金融板塊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亞太財險,民生信托則用了一句話概括:
民生信托則始終集中力量加快資產處置清收工作,積極與投資者進行溝通,爭取妥善化解風險。
是否積極溝通?投資者最有發言權,截止到筆者發稿,民生信托已經被托管一年了。
僅從財務上來看,不把民生信托納入合并報表的有這些改變。債權投資、遞延所得稅資產以及預計負債都出現了大幅減少。
從財務上來看,“負債”會更少了一些。
民生信托已經好幾年沒有公布財報,即使曾經的母公司泛海控股也難以獲取相應數據。也就是說,民生信托2024年度的財務報表審計受限,年報的說法,民生信托已于2024 年 11 月不再納入泛海控股合并報表范圍。
2024年11 月,民生信托董事會結構發生變動,公司在民生信托擁有的董事會席位已無法形成多數表決權,不再將民生信托納入合并財務報表的合并范圍。公司對民生信托由能夠實施控制轉為具有重大影響,并于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核算。
還有一些則是民生信托涉及的糾紛,有興趣可以自行查閱。
下篇
上篇主要是年報透視,這里來講講背后的事情。
泛海控股之所以將民生信托出表,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原因其實是在財務層面,戰略層面兼而有之。切割的原因已經明確,董事會變動+股東權利受限。出表的好處:
一是虧損壓力減輕,資產負債率可能優化,為其后續融資或債務重組爭取空間;
二是出表可使其集中資源處理自身債務問題,減少非核心資產的管理負擔,為后續資產重組或業務轉型提供靈活性 。
所以對于泛海控股而言,這是好事。
但對于投資人而言,只能說不是壞事。
畢竟,泛海控股的債務問題仍可能影響市場信心。隨著監管法規的補齊,監管對信托公司股東資質的審查趨嚴,泛海作為股東可能面臨進一步約束。
雖實現財務隔離,但泛海作為原控股股東的責任決不能因此就拋棄。無論未來民生信托走什么樣的風險化解之路,泛海短期內其仍需配合監管部門完成風險處置。
反觀民生信托,目前還沒任何實質性的動作。托管也有一年的時間,加上剛剛換帥,是朝著化險的方向,但距離投資者的期待相去甚遠。
總結
民生信托出表是泛海控股與信托行業雙重壓力下的必然選擇,短期內緩解了泛海的財務壓力,但長期來看風險隔離效果有限,對于投資人而言,僅僅還能說不是壞事。
民生信托的終局還是取決于風險處置效率、監管支持以及泛海自身的債務重組。
對于投資人,等待注定漫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