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對于中國來說“手拿把掐”,但是對于美國來說,可謂是困難重重,大家都知道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已經實現了載人登月,然而時隔50多年后的今天,美國竟然連航天器送上月球是十分困難。
近日,藍色起源正式官宣代號"Mark I"的月球著陸器原型機已進入發射倒計時!這款由NASA豪擲34億美元聯合研發的"太空卡車",將在2025年底執行首次無人演示任務,目標直指月球南極永久陰影區。
藍色起源高管John Couluris在月球表面創新聯盟會議上放出猛料:"這將是人類重返月球的關鍵跳板!"
雖然阿爾忒彌斯五號任務距離發射還有幾年的時間,但這項演示任務將使藍色起源了解其著陸器的性能。演示發射后,可以在即將到來的阿爾忒彌斯五號任務之前對實際著陸器進行任何更改。
月球著陸器Mark I到底有哪些亮點?
首先,運載能力卓越。月球著陸器Mark I設計的登月艙有效載荷高達3.9噸,相當于兩輛Smart汽車的重量,足以滿足月球基建、科學研究等多樣化的物資需求。更為重要的是,其具備精準投送能力,能夠將物資精確送達月球任意指定坐標,保障任務的順利進行。
其次,動力系統強大。月球著陸器Mark I搭載了全新BE-7發動機,該發動機推力達到10,000磅級(約4.5噸),為登月艙提供充足的動力支持。經500秒全時長試車驗證,該發動機性能穩定可靠,能夠滿足深空任務的嚴苛要求。
最后,發射系統高效。月球著陸器Mark I選擇由“地表最強火箭”New Glenn執行發射任務,其近地軌道運力高達45噸級。New Glenn火箭計劃每年執行兩次深空任務,確保了登月物資投送的穩定性和頻次,從而構建一條高效的“太空快遞專線”。
總之,月球著陸器Mark I憑借其卓越的運載能力、強大的動力系統以及高效的發射系統,為未來月球探索活動提供了可靠且高效的物資投送解決方案。
月球著陸器Mark I發射對阿爾忒彌斯計劃有何重要意義?
藍色起源的Mark I月球著陸器發射,雖然先于阿爾忒彌斯五號載人登月任務三年,卻對整個阿爾忒彌斯計劃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此次演示任務并非簡單的技術驗證,而是對未來載人登月的“實戰預演”。
通過此次任務,藍色起源團隊將收集超過200項關鍵數據,涵蓋著陸精度、導航系統性能以及月面揚塵特性等方面。這些數據并非泛泛而談,而是將直接影響2028年載人版著陸器的最終設計方案。換言之,Mark I的成功與否,將直接決定未來載人登月任務的安全性與效率。
因此,Mark I的發射不僅僅是一次獨立的技術嘗試,更是為阿爾忒彌斯計劃積累寶貴經驗、降低潛在風險的重要環節。它為三年后的載人登月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阿爾忒彌斯計劃走向成功的關鍵一步。
專家透露月球著陸器Mark I未來方向,竟然類似嫦娥探月
近日,關于Mark I著陸器采用“全自動駕駛”模式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該宣傳文案聲稱,Mark I無需人工干預即可完成從地球發射到月面著陸的全過程,并具備執行火星采樣返回等深空任務的潛力。
然而,仔細分析該宣傳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存在夸大與誤導之處。首先,嫦娥探月任務已成功實現無人自主月球著陸和月壤采樣返回。雖然Mark I強調“全自動駕駛”,但其基本原理與嫦娥任務并無本質區別,都依賴于預設程序和傳感器反饋進行自主導航與控制。
其次,文案中“打開整個太陽系”的豪言壯語缺乏嚴謹的科學依據。深空探測任務的復雜性遠超想象,涉及到動力、材料、通信、能源等多個技術難題。盡管Mark I的設計理念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但要實現火星采樣返回等“史詩級任務”,仍需克服諸多技術瓶頸,并進行大量的實驗驗證。
因此,面對Mark I的宣傳,我們應保持理性客觀的態度。一方面,肯定其在自動化控制方面的探索與嘗試;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深空探測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避免過度解讀和盲目樂觀。與其將焦點放在“抄襲”等爭議性話題上,不如關注Mark I能否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為人類探索太空做出實質性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