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清禾
編輯 | 清禾
本以為是傾家蕩產的“救命之旅”,哪想到背后是醫療倫理崩塌的悲劇!
6歲本該是無憂無慮的年紀,但范裕喆卻躺在病床上渾身插滿管子在與白血病抗爭3年后,最終多器官衰竭離世。
從2歲確診白血病到6歲離世,小裕喆經歷了骨髓移植、肺移植等多次大手術,父母盡心盡力為此花費超400萬元,依然沒能挽救自己的孩子。
然而事情并沒有因小裕喆的離世而落幕,一張“受試者”檢查單的出現揭開了更為殘酷的事實。
自己的兒子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列為“臨床試驗受試者”,病歷甚至存在“陰陽版本”!
兩個月后,一則央視的報道,終于揭開了范裕喆死亡的真相……
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央視網】【環球網】【光明網】(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幸福戛然而止,白血病突襲小生命
2015年,兩歲的范裕喆被確診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這一消息如晴天霹靂般擊中了這個幸福的家庭。
面對兒子的病情,李霞夫婦迅速振作起來,下定決心要不遺余力地救治孩子。他們四處奔走,遍訪名醫、咨詢專家,最終將希望寄托于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這家醫院在兒童白血病治療領域經驗深厚,有著多例成功治愈案例。
在該院,范裕喆接受了長達八個月的高強度治療。原本天真活潑的幼兒,在病痛折磨下變得面容憔悴,李霞夫婦只能日夜守在病床前,心疼地看著幼子承受煎熬。
歷經八個月的艱辛治療,終于迎來轉機。2016年,醫生宣布小裕喆病情好轉,可以出院回家。
一切看似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然而命運無情,再一次戲弄凡人。
原本正常恢復的范裕喆卻在出院的第二年突然出現異常癥狀,經醫院檢查確認白血病復發。
這次的情況更為糟糕,醫生建議骨髓移植并切除被癌細胞侵襲的睪丸。
母親李霞聽到治療建議痛苦的說,他才4歲,怎么能毀了他的一生,一定還有別的辦法。
為了兒子以后的人生,夫妻兩人拒絕了手術轉而尋求北京博仁醫院的“保守治療”方案。
醫生表示可以先做CAR - T,然后再進行移植,并且在骨髓移植中,不需要完全相合的骨髓,半相合或者使用父母的骨髓即可。
這一方案意味著孩子可以保住睪丸,李霞夫婦看到了孩子治愈的曙光,毫不猶豫地選擇讓孩子在這里接受治療。
李霞夫婦以為找到了希望,孩子會在這里恢復健康,可不曾想,自己正在一步步走向更大的深淵。
看似希望實則陷阱?
2018年2月8日,歷經重重磨難,范裕喆終于再次迎來康復出院的時刻,李霞夫婦滿心期待著孩子能從此健康成長。
然而,命運的輪盤再次冷酷轉動。距上次出院僅半年,一次例行復查中,一張病危通知單如驚雷般劈碎了李霞夫婦剛萌發的希望。
檢查報告顯示,范裕喆的血壓和心率遠超正常區間,免疫細胞數量更是跌至警戒線以下,雪上加霜的是,他還感染了極易誘發并發癥的 EB 病毒。
對于這個早已被病痛反復摧殘、身體孱弱不堪的孩子來說,這無疑是在本就岌岌可危的生命天平上,又狠狠壓下一塊重石。
醫院迅速制定了EBV - CTL細胞輸注治療方法,為了救孩子,孩子爸爸毫不猶豫地一次次配合抽血。
但治療效果未盡如人意,范裕喆的病情不僅未見起色,反而出現多種嚴重排異反應,其中最兇險的當屬肺部嚴重排異。
孩子完全離不開氧氣呼吸機,每一次呼吸都伴隨著劇烈咳嗽,看著孩子遭受這般折磨,李霞夫婦心痛不已。
醫院嘗試了多種治療手段,卻始終無法緩解孩子的癥狀。無奈之下,只能告知李霞夫婦盡快為孩子轉院,或許進行肺移植手術才有望為孩子帶來生機。
2019年2月11日,李霞夫婦攜子緊急轉至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滿心期許著肺移植手術能夠挽救孩子的生命。
此時的范裕喆身體已經極度虛弱,嚴重到無法進食,吃什么吐什么,甚至有時還會吐出鮮血,情況危在旦夕。
然而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中日友好醫院的醫生在查看范裕喆之前的病例后,醫生并未采取增加用藥的常規處理方式,反而做出了削減治療方案中藥物劑量的決定,其中抗生素用量的大幅調整尤為顯著。
奇怪的是,隨著抗生素劑量的減少,孩子的身體狀況卻開始逐漸好轉,氣色也有所改善。
這一異常的情況,讓李霞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她偷偷趕回博仁醫院,將兒子之前所有的病歷單都復印了一份保存下來。正是這一行為,成為了日后揭開真相的關鍵因素。
此后,李霞夫婦歷經千辛萬苦,邀請到中國肺移植領域的領軍人物陳靜瑜教授親自為孩子主刀。手術進展順利,這讓孩子父母心中的大石暫時落地,滿心期盼著孩子能靜心休養、康復出院。
誰料,命運又一次對這個家庭降下無情考驗。一天夜里,范裕喆突然再次出現吐血癥狀,生命體征急速惡化,被緊急送往搶救室。
醫護人員全力投入搶救,卻終究未能留住孩子的生命。
李霞難以承受這一慘痛事實。為給孩子醫治,這個家庭先后花費四百多萬元,不僅變賣了房產、車輛,還欠下諸多債務,最終卻依然痛失愛子。
孩子的離去讓夫妻倆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而在孩子離世后,李霞對之前醫院的治療過程愈發心生疑慮。她仔細梳理范裕喆的診療記錄,竟發現一連串令人吃驚的異常狀況。
真相浮出水面
在整理病例的過程中,李霞發現兒子范裕喆在北京博仁醫院做的EBV - CTL細胞輸注審核單上,竟然標注著 “受試者”三個字。
如同晴天霹靂一般,李霞瞬間陷入憤怒和絕望難道自己的兒子在自己渾然不知的情況下,被人當作醫學實驗對象了嗎?
我們從未同意過這樣的事,李霞聲音顫抖,淚水涌出,這是醫院瞞著家屬做的事。
此外,李霞還察覺到兒子的病例疑云密布。
2018年8月23日的EB病毒檢測報告明確標注陰性,然而醫生查房記錄中卻赫然寫著陽性;僅僅一個多月后的9月30日,檢測報告呈現陽性結果,查房記錄卻又變成了陰性。
面對如此自相矛盾、前后顛倒的關鍵醫療數據,由五位主任醫師聯合簽署的治療方案仍被付諸實施。
這種嚴重背離醫療規范的操作令人費解:專業醫療團隊在制定診療方案時,為何沒有對核心檢測數據進行交叉核驗?
面對病歷上令人驚心的“受試者”標注,李霞夫婦悲憤地質疑,醫院在未履行任何告知義務的情況下,擅自將病弱孩童納入臨床試驗,這不僅是對患者知情權利的肆意侵害,更可能因錯誤的治療方案,讓孩子本就脆弱的生命遭受更多折磨,加速病情惡化。
手握關鍵證據,夫妻倆前往北京博仁醫院討說法。院方卻以“病情危急、事出有因”為由回應,試圖為這一違規操作開脫。然而,如此無力的解釋,怎能撫慰這對父母痛失至親的切膚之痛?又如何能消除他們對醫院行為的強烈質疑?
悲憤交加的李霞夫婦,最終選擇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尊嚴。一紙訴狀遞交法院,這不僅是他們對公正的執著追求,更是為逝去的兒子發出的吶喊。他們誓要在這場法律訴訟中,討回一個公道,讓真相大白于天下。
此事件一經央視報道,即刻在社會上引起激烈討論。范裕喆的悲慘遭遇如巨石投入輿論深潭,激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公眾在為年幼生命的消逝扼腕嘆息、痛心疾首的同時,也將嚴厲的批判鋒芒直指涉事醫院,強烈譴責其漠視患者權益的不當行徑。
這起事件撕開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情感傷疤,更暴露出醫療行業在臨床試驗規范化運作、患者權益保障機制等領域存在的系統性漏洞。悲劇背后折射出的,是制度監管缺位與倫理底線失守交織的嚴峻現實。
當我們將目光拉回當下,在4月23日,據光明網消息,19歲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小靜(化名)在臺州市立醫院順利出倉。
小靜于年初確診后,醫院旋即制定方案:先施行誘導治療,待病情有所緩解,再開展鞏固、強化治療,最終實施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
幸運的是,小靜爸爸與其配型成功,在先進的“層流病房”內,小靜歷經化療等準備,在醫護人員精心照料下成功出倉。
對比范裕喆的遭遇,救治的成功背后是規范的治療流程與醫護人員的全力以赴。小靜的治療里,醫院清晰規劃治療步驟,先進的病房條件與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為她的康復提供了有力支持。
這些正向案例中,患者及家屬充分知曉治療方案,每一步治療都在透明、規范的環境下進行,與范裕喆在博仁醫院被當作 “受試者”卻毫不知情形成了鮮明反差。
如今,距離那場悲劇已過去多年,李霞始終未再公開案件后續進展。痛失愛子的陰霾或許曾久久籠罩著她,但真心祈愿歲月能撫平她心中的傷痕。
結語
范裕喆的悲劇,是醫療技術進步陰影下的一記警鐘。當醫院以“探索醫學邊界”為名,將患者視為數據與樣本,救死扶傷的初心便已蒙塵。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一次治療均應以透明和尊重為前提。
愿小裕喆用生命留下的警示,成為醫療倫理與制度革新的叩門磚;祈盼在未來的醫療長卷中,每個患者都能以平等的姿態,在陽光下書寫生命尊嚴的篇章。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來源于:【央視網】【環球網】【光明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