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大喇叭天天喊,下周全省要遭一輪強降雨。
眼下正是玉米拔節、大豆結莢的節骨眼,莊稼地最怕泡湯。記得前年鄰村老李頭家玉米地被淹,結的棒子比筷子還細。天氣預報說這次雨勢大、持續久,低洼地塊怕是要遭難。
老一輩常說“水是莊稼血,灌多要嘔葉”,這話一點不假。可現在種地不能只靠老經驗,得把土辦法和科學結合起來。
東北那疙瘩這時候要是下冷雨,還得防著低溫傷苗呢。咱這兒地勢低的地塊,頭一樁事就是趕緊挖排水溝。
去年老張在地里隔兩壟挖條淺溝,積水當天就排光了,玉米畝產多了二百斤。有人嫌挖溝費功夫,想著等雨來了再抽水,可真等積水漫過苗心就晚了。排水之后還得補肥,雨水一沖,地里的養分跟著跑了大半。
尿素撒多了燒根,撒少了不管用,到底咋把握量?
農技站老王說每畝追15斤最合適。大棚種蔬菜的鄉親注意了,暴雨前得把棚架再加固一遍。前年臺風過境,村東頭老王家大棚膜被掀飛,損失了小兩萬。
地膜覆蓋的地塊,要檢查邊緣有沒有松動,別讓雨水灌進根底下。有些老把式看云識天氣挺準,可現代氣象預報更精細,手機上隨時能看雷達圖。
咱既信老經驗,也得跟上新法子,種地這事最怕死守舊規矩。
這場雨對山地果園影響也不小,得提前把排水溝清一清,別讓泥石堵住水口。南方種水稻的鄉親,暴雨過后要趕緊查稻田,及時補苗、防病蟲害。有人擔心暴雨會影響授粉,其實只要雨停后溫度跟上,莊稼自己也會“緩過勁”。
我個人覺得,現在種地就得眼觀六路,既盯著天,也盯著地里的變化。村里不少人已經開始準備抽水機、塑料布,早動手總比臨時抓瞎強。農技站這兩天擠滿了人,大家都在問具體的應對法子,這是好事。
政府發的防災手冊里說,儲備物資要提前放到地頭,別等下雨了再往家跑。去年受災后,鎮上給每個村都配了應急物資箱,里面水泵、鐵鍬啥都有。這場暴雨是考驗,也是提醒,種地就得跟著天氣的節奏走。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暴雨來了排水保苗”,老祖宗的話里藏著大智慧??晒饪坷限k法不夠,還得聽農技員的科學指導,兩者結合才保險。
現在最該做的,就是趕緊下地頭看看自家地塊啥情況,別在家干等著。低洼地挖溝、大棚加固、備好補肥的尿素,這三件事今天就得張羅起來。
拿不準的地方,趕緊給村農技員打電話,他們上門指導不要錢。這場雨躲不過,但咱準備充分了,就能把損失降到最低。種地人靠天吃飯,更得懂天護田,手里有招心里才不慌。
等這茬莊稼收上來,咱們再回頭看,提前準備的和沒準備的,收成肯定不一樣。記住了,天氣變,咱的法子也要變,老傳統加新技術,才是種地的硬道理?,F在就扛著鐵鍬下地,別讓雨水把咱的辛苦泡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