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洞庭湖畔,湖南省益陽市南縣金之香稻蝦種養基地里,連片稻田青翠如毯。基地管理員周四喜擰開閘門,汩汩清流順著管道注入田間,“過去抽水要三四個勞力,現在‘擰龍頭’就能灌溉400畝地”。這樣的轉變,正是南縣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農業生產轉型升級的生動縮影。作為全國產糧大縣,南縣通過系統化破解“地碎、水缺、路難、效低”等瓶頸,近3年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5.56萬畝,糧食產能提升10%以上。
高標準農田建設,一頭連著糧食安全,一頭連著農民增收。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湖南如何建好、用好、管護好高標準農田,穩步提升糧食產能?
近年來,湖南通過統籌規劃布局、統籌資金投入、統籌項目建設,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397萬畝,糧食產能畝均提升100公斤左右,畝均節本增效200元左右,為糧食產量穩定在610億斤以上提供堅強支撐。
建好:一體化聯合改
走進長沙市望城區高塘嶺街道湘江村,縱橫交錯的現代化農田基礎設施令人眼前一亮:12公里防滲灌溉渠如同“毛細血管”貫穿田間,灌溉水利用率從55%躍升至85%,單畝進水時間由4小時縮短至1小時;15公里排水渠同步升級,排水效率大幅提升。同時,6公里機耕道與6條生產便道構建起田間交通網,農業機械得以暢行無阻,告別“人拉肩扛”的傳統耕作模式。
“以前最怕遇到極端天氣,如果暴雨來了,田里的水排不出去,辛苦種的莊稼就會全泡湯。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把排澇抗旱的難題都解決了。”種糧大戶袁虎說,“抗災能力強,正是‘高標準’體現之一,通過排澇泵站改造和排水溝疏浚,漬害田治理率達100%,極端天氣下糧食損失大幅度下降,在抗旱保障方面,能保障1300畝農田及時補水。”
不僅如此,通過田塊整治,村里103塊零散耕地被整合為20塊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地塊規整度提升80%,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60%提升至95%,再加上土壤改良、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和生態溝渠凈化系統與秸稈綜合利用工程等,實現“小田變大田、低產變高產、污染變循環”的多重突破。
“高標準農田的‘高’,不僅體現在建設標準上,更體現在其帶來的顯著成效上。”湖南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與農墾處副處長黎勇說,湖南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聚焦永久基本農田,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建設高標準農田。同時,注重與大中型灌區科學銜接,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以農田水利為重點,合理布設田間灌排設施,形成灌排暢通的工程體系,增強農田灌排能力,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加大田塊整治力度,推進小田改大田,改善農田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加快補齊農田農業機械化基礎條件薄弱的短板,促進適度規模經營。
用好:一條鏈融合用
高標準農田,不僅要建得好,還要用得好、增效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湖南各地在建好高標準農田基礎上,不斷整合良種良法、農技農藝等優勢資源,提升高標準農田的使用效率和生產效益。
在南縣,通過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行動,集成推廣綠肥種植、有機肥施用、秸稈還田等技術模式,示范帶動土壤改良與地力培育,推動耕地質量等級穩步提升。去年,南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翻壓紫云英綠肥4.1萬畝,施用有機肥5萬噸,耕地地力提升0.15,糧食產能每畝提升50公斤,畝均節本增效300元。該縣還結合智慧農業建設,通過精準農業、智能化裝備、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實現土情、墑情、蟲情、苗情、水情“五情”實時預警。
不僅如此,高標準農田還與現代農業同頻共振,為農民富裕、農村興旺注入新動能。
近期,永州市道縣18萬畝油菜迎來豐收,在蚣壩鎮光家嶺村萬畝“稻—稻—油”三熟制水旱輪作示范基地里,沉甸甸的菜莢壓彎了枝頭,農戶們趁著晴好天氣收割晾曬、碾軋脫粒,及時騰出農田輪作水稻。
“稻—稻—油”模式,就是在雙季稻的基礎上,利用冬閑田種植一季油菜,實現“早稻—晚稻—油菜”一年三熟的輪作制度,是利用冬閑田提高油料作物供給的重要途徑。“這種模式不僅避免了耕地季節性拋荒,還實現了土地效益最大化。”道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何華元告訴記者,近年來,道縣推廣“稻—稻—油”三熟制水旱輪作模式,通過政策扶持和技術指導,輻射帶動全縣油菜擴面5萬多畝,并且與科研院所合作,引進早熟油菜品種、油菜播種施肥一體機,使道縣的油菜單產水平比往年提高了4%以上。
同時,永州市還圍繞創建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湘南“供粵港澳”蔬菜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廣“稻稻蔬”模式,發展48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認證基地,帶動2024年種植蔬菜52.44萬畝,實現產量95萬噸,蔬菜出口貨值16.5億元。
此外,永州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文旅產業發展相互融通,打造了萬畝油菜體驗園、蔬菜采摘園、水果玉米種植園,發展集觀賞、體驗、采摘等于一體的休閑旅游業,推動菜園變樂園、村道變游道、農區變景區、產品變商品,促進農業產業“接二連三”,每年吸引游客50萬人次以上。
管好:一系列精細管
近年來,湖南創新管護機制、強化科技賦能、壓實主體責任,推動高標準農田從“建得好”向“管得好”轉變。
湖南先后制定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資金管理辦法及項目調度、建后管護、項目竣工等系列制度,加強全過程規范管理,推行“縣負總責、鄉鎮監管、村級落實”的管護機制,明確管護主體,并將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管護納入田長制考核范圍,出臺《關于加強農業產業小型水利設施建設和管護的決定》等系列管護制度,將高標準農田納入最新土地利用現狀圖,明確新建高標準農田全部用于糧食生產,強化用途管控,確保長效利用。
黎勇說,近年來,湖南每年安排1000萬元管護資金,引導市、縣財政建立管護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對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給予適當補助。2024年,還出臺相關政策允許縣(市、區)按照年度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總額的1.5%,從省級財政資金中據實列支建后管護經費,解決管護資金來源問題。
同時,通過智能灌溉、無人機巡檢、物聯網監測、大數據平臺等現代科技手段,構建全方位的高標準農田智慧管護體系,推動農田管理從傳統模式向數字化、智能化轉變。
在婁底市雙峰縣,國網湖南電力推出“智能掃碼、智享灌溉”項目,通過手機掃碼即可啟動電力排灌系統,大幅提升用水效率;長沙市望城區打造200畝“無人農場”,利用北斗導航、自動駕駛插秧機等,實現耕、種、管、收全流程自動化;永州市東安縣部署百余個鐵塔視頻監測點,利用高清攝像頭對耕地進行24小時監控,自動識別破壞耕地行為,并通過“智慧田長”APP推送預警信息,實現精準巡田……
“根據2025年湖南省委一號文件,今年,將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00萬畝以上,優先將大中型灌區范圍內的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通過持續實施小型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和管護行動,確保暢通‘中梗阻’渠道2500公里。”黎勇說,下一步,將根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編制湖南實施方案,到2035年,把符合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統籌新增建設與改造提升項目布局,堅持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創新建設思路和模式;健全多方參與、責任明確、協調順暢、保障有力的建后管護機制,建好、用好、管好高標準農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湖南新貢獻。(經濟日報記者 謝 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