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與茶 其三
古澗分泉瀹嫩寒,松濤瀉月注冰甌。素瓷影里見沉浮。
七碗風生云腋下,三更鶴唳竹窗頭。茶煙篆破古今愁。
“古澗分泉瀹嫩寒”,描繪了從古老的山澗中汲取泉水來煮茶的情景。“瀹” 字生動地表現出煮茶的動作,“嫩寒” 給人一種清新略帶寒意的感覺,既點明了煮茶時的環境氛圍,也暗示了新茶的鮮嫩。這里營造出一種清幽、古樸的氛圍,讓人仿佛能感受到那山間澗水的清涼與純凈。
“松濤瀉月注冰甌”,此句極具畫面感和詩意。“松濤” 描繪了松林間風吹過發出的如波濤般的聲音,“瀉月” 則形象地寫出了月光如水般傾瀉而下的美妙景象。在這樣的環境下,將煮好的茶注入如冰般晶瑩的茶甌中,茶、景、聲相互交融,營造出一種空靈、靜謐且高雅的意境。
“素瓷影里見沉浮”,寫在潔白的瓷杯中,可以看到茶葉在水中上下沉浮的姿態。這一細節描寫,既體現了煮茶過程中的動態之美,也讓人聯想到人生的起伏不定,富有哲理意味。同時,“素瓷” 的潔白與茶葉的色澤形成鮮明對比,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
“七碗風生云腋下”,化用了唐代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的詩句。這里用 “七碗” 表現出對茶的喜愛和盡情品飲的暢快,“風生云腋下” 形象地描繪出飲茶后身體的舒暢之感,仿佛有清風從腋下生出,飄飄欲仙,體現出茶的神奇功效和帶給人的美妙體驗。
“三更鶴唳竹窗頭”,進一步營造出一種清幽、空靈的氛圍。在深夜三更時分,窗外竹林間傳來鶴的鳴叫,聲音清脆悠長。這一描寫不僅增添了環境的靜謐之感,還帶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味,與茶所營造的高雅意境相契合。
“茶煙篆破古今愁”,“茶煙篆” 指煮茶時升起的裊裊茶煙,如同篆字一般彎曲繚繞。“破古今愁” 則直接點明了茶的作用,茶煙裊裊,似乎能夠驅散從古到今積聚在人們心頭的憂愁。此句將茶的韻味與對愁緒的消解相結合,升華了整首詞的主題,表達出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能夠慰藉心靈、化解憂愁的精神寄托。
浣溪沙.與茶 其四
松火初溫雪一甌,煙扶香篆上層樓。小屏山影畫簾鉤。
泉眼欲醒苔色皺,窗紗先染竹風幽。掌中春水自沉浮。
“松火初溫雪一甌”,開篇便以獨特的畫面感引人入勝。“松火” 點明煮茶所用燃料,松木燃燒,不僅帶來溫暖,還賦予茶香一種自然的松木氣息;“初溫” 細膩描繪了煮茶時水溫剛剛升起的狀態,暗含一種耐心等待的悠然;“雪一甌” 則將茶甌比作盛雪之器,既突出茶甌的潔白純凈,又給人清冷之感,仿佛茶甌中盛滿的不是水,而是一甌晶瑩的白雪,未飲茶,便已覺其清冽。
“煙扶香篆上層樓”,此句生動地展現了煮茶時的氤氳景象。裊裊茶煙如被無形之手攙扶著,托舉著盤旋上升的香篆之形,緩緩飄向上層樓閣。“扶” 字賦予茶煙以人的動作和力量,將茶煙的輕柔縹緲、悠然升騰之態描繪得靈動鮮活,同時也將茶香彌漫的動態過程具象化,讓人仿佛能聞到那沁人心脾的茶香。
“小屏山影畫簾鉤”,轉而描寫室內陳設與窗外景致。小巧的屏風上繪有山水之影,與簾鉤相映成趣。“小屏山影” 增添了室內的雅致韻味,與煮茶的高雅氛圍相契合;“畫簾鉤” 則以簡潔之筆勾勒出室內細節,使整個畫面更具層次感和古典美,暗示出飲茶者所處環境的精致與清幽。
“泉眼欲醒苔色皺”,視角從室內轉向室外,以擬人化的手法描繪泉眼與苔色。“泉眼欲醒” 賦予泉眼以生命,仿佛它即將從沉睡中蘇醒,靈動而富有生機;“苔色皺” 則細膩刻畫了苔蘚的形態,“皺” 字生動展現出苔蘚的紋理,二者相互映襯,描繪出一幅充滿自然野趣的畫面,暗示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氣息,也與煮茶的自然之趣相呼應。
“窗紗先染竹風幽”,通過 “窗紗” 與 “竹風” 的聯系,營造出清幽的氛圍。微風拂過竹林,帶著竹子的清幽氣息,率先浸染了窗紗。“染” 字形象地寫出了竹風對窗紗的浸潤,使無形的風有了可感知的形態,讓人仿佛能透過窗紗感受到那股沁人心脾的幽涼,進一步烘托出飲茶環境的靜謐與雅致。
“掌中春水自沉浮”,最后一句回歸到茶本身,將手中茶甌中的茶水比作 “春水”,充滿詩意與美感。茶葉在茶水中自由沉浮,恰似春日里萬物在水中舒展、飄蕩,既展現了飲茶時靜觀茶葉沉浮的閑適愜意,也暗含著對自然與生命的感悟,仿佛在這小小的茶甌之中,蘊含著整個春天的生機與靈動,余韻悠長,耐人尋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